为什么大家都不考研了,是对考研祛魅了吗?
发布时间:2025-11-25 16:31 浏览量:1
研招网在发布《教育部部署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全工作》中提到:
据统计,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43万。跌破了350万大关!对比25考研报名人数的388万,26考研报名人数又减少了45万。
考研人数下降,考试会变得更简单吗?
并非普遍变简单,是 “选对路才容易”。
部分专业和院校确实变容易了。
一方面,报名人数减少,再加上2024 年新增了约1924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招生名额变多了,像数字经济、碳中和、智慧农业这些新兴交叉学科,还有一些冷门专硕,初期报考的人少,学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上岸难度会低很多,甚至可能出现低分就能上岸的情况。
另一方面,近年考研出题更侧重基础和逻辑,不再适合靠死记硬背模板、盲目刷题的考生,对于那些踏实复习、打牢基础的考生来说,相当于降低了 “技巧性内卷” 的难度,备考方向更清晰。
热门专业和优质院校反而更难。
计算机、金融、管理这类热门专业,依旧是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这些专业里二战、三战的考生特别多,他们复习经验足、准备更充分,会把录取分数线往上拉,新考生想突围难度很大。
另外,很多985/211院校现在复试越来越严,不只是考专业课,还会综合评价科研能力、项目经历、面试表现等,就算初试分数高,复试也可能被刷,这也让考研的整体难度没真正降下来。
再看一下各院校发布的复试分数线,往年400+复试线的依旧还是那些专业和学校。
所以,即使有幸过了国家线,各高校的复试门槛依然让大多数考研人望尘莫及。
为什么大家都不考研了呢?是祛魅了吗?
以前很多本科生把考研当成 “默认选项”,要么是被身边同学带动盲目跟风,要么是想靠考研延缓进入社会。但现在不一样了,考生心态从盲从变理性,开始算性价比了。读研的成本越来越高,专硕学费普遍上涨,再加上两三年的时间成本,要是毕业后就业没优势,就很不划算。
而且研究生学历不再稀缺,很多学生发现,与其花几年时间读研,不如直接就业积累经验,或者考公、创业,这些路径可能更实在。
与此同时,高校对研究生培养抓得越来越严,论文抽检、答辩要求都提高了,很多学生担心自己就算考上,也可能因为达不到要求而延期毕业,甚至毕不了业。而且招生结构越来越偏向专硕,专硕侧重实践,对于那些适合学术研究、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并不适配,这些都让部分基础差、没明确目标的学生主动放弃考研。
现在本科生的选择不止考研一条路。一方面,国外一些学制短的硕士项目,吸引了不少有经济实力的学生,他们会选择出国留学而非国内考研。
另一方面,考公、考事业单位的热度一直涨,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创新高,还有些学生选择投身基层岗位、创新创业或者做自由职业,这些都分流了原本打算考研的人群。
那么,你是继续坚持考研还是选择考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