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探索“1+1+N”办学模式 以产教融合赋能县域智能制造

发布时间:2025-11-25 14:36  浏览量:1

面对鲁西地区乡村智能制造人才短缺的现实困境,山东省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依托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聊城市第一职业教育集团,历经近10年探索,创新形成“一个专业群+一个头部企业+N个中小企业”的“1+1+N”办学模式,构建起“价值引领·标准对接·专创融合”的中职服务乡村智能制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破解了育人与企业发展价值错位、人才标准与职业标准脱节、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割裂的难题,为乡村产业振兴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应势而谋

锚定痛点

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鲁西地区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县域制造业以轴承、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为核心,却受困于企业布局分散、技术升级慢、专业人才匮乏,且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动力不足,更倾向招聘熟练工。与此同时,学校80%以上农村生源对本地产业认知浅、认同感弱,实习积极性低,就业时偏好大城市企业,对县域企业“环境差、空间小”的认知偏差导致留乡意愿低。

供需矛盾倒逼学校加速变革。2017年以前,学校与职教集团内中小企业合作松散,仅停留在用工对接层面,缺乏统一实习标准与人才培养参与度;2017年以后,学校牵手海尔、海信等头部企业,初步建立现代学徒制,完善管理制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训教学,但实习岗位单一,与综合技能培养需求衔接不足。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为企业输送200余人次实习学生,筑牢互信基础,形成“双主体”育人机制,企业投资建实训室,推行项目化教学;2023年至今,成立海尔冰箱产业学院、海信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构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组织架构,完善投入回报、标准建设等机制,实现“校中厂”“厂中校”深度融合,推动产教融合从松散走向紧密。

价值引领

铸魂育人

厚植扎根基层信念

作为孔繁森同志的母校,学校以红色基因涵养职业素养。一方面,开设“孔繁森精神”必修课及“聊城案例100例”“工匠精神”等课程,用榜样力量与本土案例浸润学生“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依托海尔、海信企业文化技术展示实训室,以图文声影形式呈现企业经营理念、社会责任,借助智能家居体验实训室开展岗位认知,帮助学生建立现代职业人身份认同,淬炼“技能宝贵”的职业定位。

同时,学校创新评价激励机制,组建孔繁森志愿服务队,开展企业实习“每日一星”“优秀实习生”评选,设立“繁森之星”荣誉称号,通过实践参与与正向评价,强化学生“扎根基层”的职业信念,实现价值引领与职业素养培养同频共振。

标准对接

精准施策

打通人才培养堵点

为解决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脱节问题,学校联合头部企业构建标准化育人体系。

其一,“解剖”工业机器人运维、智能产线调试等16个典型岗位,对照“电工”“钳工”“1+X”证书要求,编制涵盖八大能力模块、45项核心技能点的《智能制造岗位技能标准手册》,绘制学生能力“导航图”;设计“基础训练—专项岗位—独立生产—跨岗位小组”规范化轮岗路径,配套标准化考核方案,形成“轮岗+考核”实习体系。

其二,推行师生“同实践、共成长”模式,第六学期起专业教师与学生“同进企业、同岗实践”,将生产中的典型案例、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素材,开发《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等校企教材,经头部企业认证后在聊城50余家智能制造中小企业推广;制定“双师六维”评价标准,从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企业服务等六维度考核教师企业实践,结果与职称、绩效挂钩,倒逼教师提升实践能力。

其三,依托85%以上毕业生留乡就业优势,开展“标准传递专项培训”,将头部企业的实习标准、教师实践标准等迁移至中小企业,形成“头部定标、学校对标、中小用标”的标准迁移机制,推动区域产业技能标准统一。

专创融合

数字赋能

激活创新创业动能

学校以“三阶递进”路径推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基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职生创新创业教程”,通过案例教学、优秀毕业生讲座、社团活动激发创新意识;提升阶段,开发“专业+创新”模块化课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技术改进方案;实战阶段,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综合实践,开展技术攻关与创业实践,师生研发的“安坐无忧——银发老人安全智能防摔椅设计”项目获第八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此外,学校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骨干教师+技术专家)+创业导师(头部企业管理人员)”,建立“双导协同”机制,定期开展项目研讨与路演辅导,确保项目兼具技术可行性与市场价值;搭建“慧联校企”数字服务平台,构建“需求—方案—孵化”一体化模式,企业发布技术需求,师生团队在线响应、开发成果,优秀项目可申请专利并进入孵化通道,平台获第六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1+1+N”办学模式,完善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县域智能制造产业培育更多“懂技术、善创新、肯扎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