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入侵文学界:半数英国小说家面临职业替代危机

发布时间:2025-11-25 14:20  浏览量:1

文 |小州

编辑 |镜子君

剑桥大学明德鲁科技与民主中心最新报告显示,51%的英国已出版小说家认为AI可能完全取代其职业。

这项调查涵盖了258位小说家和74位出版业人士,揭示了文学界对AI迅猛发展的普遍忧虑。

这个数字有点惊人,但细想之下也在意料之中。

毕竟,当AI能够在几秒钟内生成一个完整的小说大纲,甚至写出几章内容时,人类作者的生存空间确实受到了挤压。

报告撰写人克莱门汀·科利特博士指出,小说家们普遍担忧基于海量小说训练的生成式AI将削弱写作价值,并与人类小说家竞争。

更让人揪心的是,约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作品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已被用于训练大语言模型。

这就好比有人偷偷闯进你的书房,把你多年心血写成的书拿去翻印,还用来教机器模仿你的文风,却连句招呼都不打。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作者特蕾西·雪佛兰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使用AI创作小说成本更低,出版商很可能会选择出版AI作品,就像我们现在更多购买机器编织的毛衣而非手工毛衣那样。

去年6月,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对卡德雷等人诉Meta公司案作出判决,认定Meta使用原告作品训练大语言模型的行为构成合理使用。

这个判决让很多作家感到失望。

更让人震惊的是,有证据显示MetaCEO扎克伯格亲自批准使用盗版书数据集训练AI模型。

尽管公司内部有人警告这是盗版行为,可能削弱与监管部门的谈判地位,但扎克伯格还是拍板决定使用。

面对这样的现状,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于今年8月正式生效。

该法案要求AI生成的内容必须明确标识,最高可处以全球年营业额7%的罚款。

不过大部分规则要到2026年8月才开始生效,这段缓冲期对作家们来说恐怕是度日如年。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应对。

拟议中的《版权条例》修订引入了"文本及数据开采豁免",但同时设立了版权持有人"选择退出"机制。

这种做法试图在保护版权和促进AI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市场层面,AI写作工具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科大讯飞宣布其AI写作助手将于11月30日停止服务,成为市场洗牌的又一个牺牲品。

分析人士认为,科大讯飞"大而全"的产品策略在巨头环伺和垂直领域专精工具的双重夹击下渐显颓势。

不过,AI并非一无是处。

约80%的受访者承认AI对社会有其好处,三分之一的小说家已经开始使用AI进行信息检索等辅助工作。

小说家艾米丽就曾借助ChatGPT突破创作瓶颈,ChatGPT为她提供的"主角通过梦境与过去的人交流"的情节转折灵感,最终成为她小说中的关键桥段。

AI参与创作的《深夜便利店》获奖,更是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AI在文学创作中的角色。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夏一鸣认为,AI能模仿文风,却写不出独特的生命体验。

江苏海洋大学教授徐习军则持更开放态度,他认为AI是工具,可以为创作带来方便,但不能取代人类写作。

读者对AI作品的接受度呈现出有趣的矛盾。

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显示,在盲测情况下,AI生成的小说短篇获得了比人类作品更高的评分。

但当读者知晓作品是AI生成后,评分就会显著降低。

这说明AI作品可能在技术层面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但在情感共鸣上还存在短板。

如此看来,未来的文学市场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分层。

基础的娱乐需求可以由AI满足,而那些需要深刻情感体验和独特生命感悟的作品,仍然需要人类作者来完成。

亚马逊最近开始限制自助出版商的日发布量,并要求披露AI使用情况,这或许是规范市场的第一步。

总的来说,AI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作家们需要学会与AI共存,利用AI提高效率,同时坚守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

而政策制定者则需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保护创作者权益和促进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毕竟,文学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人类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个价值不应该被算法轻易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