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艰辛,但医生必须耐心!

发布时间:2025-11-25 13:56  浏览量:1

朋友说前几天去医院等了三个多钟头,轮到他时,医生连头都没抬,他忙着敲打键盘,说话很快,说血常规没问题,开点药吃,下周再来复查,想问些事情,话到嘴边又收回去,怕医生觉得烦,这种事时常有人提起,网上有个话题叫医院冷暴力,浏览量已经超过两亿,大家不是不想说话,只是不敢开口。

图片来源:网络

医生并不是不在乎,北大去年的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医生都在经历职业倦怠,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出现了焦虑或抑郁的倾向,他们每天要接诊上百位病人,急诊科的医生常常工作到晚上十点以后,写病历、填表格这类杂事占用了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他们不是冷漠无情,而是太疲惫了,情绪必须控制住,否则容易出问题,眼泪和脾气在这种环境里都成了奢侈品。

问题不出在医生个人身上,而是整个医疗体系需要调整,全国四百多万名医生,平均每千人分不到四个医生,但八成病人都挤在大医院看病,基层诊所却没什么人光顾,医生们承担着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收入却不高,有人统计过,德国和日本的医生每天接诊的病人数量只有我们的一半,配备的护士还比我们多一倍以上,大家总抱怨医生态度不好,可很少有人愿意为医院增加人手、投入资金、减轻工作负担。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人工智能进了医院,拍片子能自己找到病灶,病历也能自动写出来,但机器不会拍拍你的肩膀说别担心,国家在推人文医学,希望医生多花时间和病人聊聊天,有些大医院试了沟通专员这个岗位,专门给病人讲病情、做安慰,效果挺好,就是还没全面铺开,技术越厉害,人的作用反而越明显,因为机器没法帮你扛住那份害怕。

病人真正需要的其实不多,并不是一定要把病治好,而是希望有人能听见他们说的话,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中山医院做过一项调查,医生只要多说一句“我知道你担心,我们一起想办法”,患者的焦虑感就能下降六成。可实际情况是,病人一紧张就开始胡思乱想,医生一忙起来就会简化表达方式。两边都在压力之下变得不太一样,一个不敢多问,一个懒得细说。我们一边抱怨医生态度冷淡,一边又反对延长看病的时间;一边喊着要温情一点的医疗服务,一边又嫌弃看病花钱太多、等得太久。

图片来源:网络

医学最核心的东西,从来不是仪器多先进,而是医生愿意花时间听病人说完心里话,病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担心,医生虽然会累,但不能对病人发脾气,病人着急时也不该拿医生撒气,北京一些社区医院尝试了新方法,每次看病保证至少十分钟交流时间,复诊还能找同一位医生,三个月后医患信任度提高了三成多,这种做法并不复杂,就是把病人当作活生生的人来对待。

后来我又去复诊,还是那位医生接诊,他抬头看了看我,问我上次吃的药感觉怎么样,我没敢多说,医生也没催我,那一刻我觉得就算只有一分钟也比三分钟的沉默要好,其实医患之间缺的不是医术,是那一点愿意停下来的时间,系统再紧张人总得喘口气,你想如果连医生都顾不上自己,谁还能顾得上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