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1分捡到985大学,专业曝光后,家长直言:还不如趁早复读
发布时间:2025-11-25 07:34 浏览量:2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用来提醒进入征集志愿阶段的考生和家长,一点都不夸张。高考结束之后这段时间里,大家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去拼一把、能不能付出更多这样的问题,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哪里才合适。
最近有一个真实案例可以反思一下,广西的一名学生高考分数是581分,在征集志愿的时候被中南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录取了,专业就是土木工程。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个录取结果既喜又忧,家长不知道该复读一年争取更好的去向还是接受已经拿到的名校录取通知书,这两条路各有好处也有坏处,纠结的地方并不在于学校名气大不大而是在学费贵不贵、未来就业好不好。
这所中南大学的中外合办项目,学费标价是每年6.9万块。四年下来直接费用就超35万,还不包含生活费、实习这些额外开销,这种投入对普通家庭来说压力不小,把教育当作投资的时候要把支出与将来收益放一张表上算,如果一个项目花费高,但毕业后工作市场不太好,那这个家承受起来就很艰难,中外合办在扩充学校生源和改善收入这方面确实有效果,不过也使得一些家庭背负起超出他们承受能力范围里的重担。
专业的市场空间也要看。土木工程本来就是传统的工科,以前房地产和基建密切相关联。近些年房地产业势微,在建的项目少了,基建放款也进入新阶段,一些工程项目数量锐减,所以行业里对新毕业生的要求就没有以前那么紧迫了。从各个高校的专业录取分数线也可以看出些道道来。如当年同济大学某年的土木工程专业投档线上升情况,比上年同期下降将近15分,可见这一类型专业的热度也在逐步衰落。名校牌子还在,但好听不代表真的就业就好啊,毕竟选专业还是得结合实际才行!
家里收到像中南大学这样的录取通知书时,不能只看学校的名字,名校的光环可以在简历上加分,特别是报考公务员、进入体制内或者一些传统的大企业的时候,985学历还是有优势的。对于想走这些路的学生和家庭来说,花更多的钱去获得一个更容易通行的学历通行证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目标是进私人企业或高薪岗位,名校文凭也不是万能的,公司更看重的是你的实际能力、相关技能以及做过哪些项目。出现“学历溢价”和“能力缺口”的情况很正常:名校毕业生如果没有实操能力,在市场上也可能会碰壁。
复读是一条被说了很多的路子,这个581分的学生来说,如果父母支持他去复读,在下一轮考试里就能把他分数提到600多以上,可以进985高校里的热门专业。这样做要花的钱不是只有学费,还要加一年的时间和心理压力。时间的机会成本需要跟去上高收费的专业比一比,用一年换一个相对稳当的工作,很多家庭觉得挺划算的;但是家里穷,负担不起这一年的生活费用或者害怕承受失败的结果,那拿着手里已经很不错的名校也挺好。
拿公办专科的选择作比较,就能看出另一种思路,像铁路、电力这些公办专科,一年学费大概五千左右,毕业后的就业率常常超过九成,这类专业的特点就是职业技能明确,市场需求稳定,性价比比较高。对于想要稳定就业并且教育投入较低的家庭来说,这样的路线或许更加符合长远利益,把教育当成投资来看待的时候,回报率就是一个关键指标,把学费,毕业后薪资,就业稳定性以及职业发展通道都算进去之后,就更容易分辨出哪条路值得去走。
家庭经济状况是关键要素,按个简单参考,如果家庭年收入能到20万以上,学生有考公或进体制的打算,高学费的名校录取就有可能接受,反之,若家庭收入平平,学生更偏好民营企业或者快点入职场的道路,复读拿更高分或是选成本低些、就业稳当点儿的专科或应用型本科,往往更能保障家庭财务安全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学校的招生策略也变了。很多学校都在利用中外合办这种渠道去招人,既为了扩招又为了增加收入,征集志愿的时候公办本科常常会留一些冷门的专业例如公共事业管理、档案学等等;民办高校或者是中外合作项目或许还会剩下计算机、电气工程这类热门专业的名额。这也就体现出大学在招生结构上的改变情况,在考生们做选择时也要对市场以及高校的招生趋势有所了解才行。
往远看,行业结构正在快速变化中,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新领域出现,就业形态和技能要求随之改变。那些长期来有明确技术能力且具备实操经验的学生,在市场上找到稳定位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冲名校”不如“习得硬技能、判断行业趋势与规划职业路径”,这样才可能获得持续回报感。评判一项教育投资的时候,最好把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以及心理成本都算进去,再将长期的职业规划纳入考虑范围之中。
决策时考虑几个实际因素,家庭经济承受力、学生心理抗压程度、职业规划是否清晰、专业市场前景如何、备选方案是否可行。把这几方面放一起比较一下,不要盲目跟风名校或凭情绪做决定。别让已付出的努力成为必须继续投入的理由,如果家庭无法承担四年学费或者学生对将来没有打算,上大学就变成了无回报的沉没成本。
这样的案例说明,名校不是万能的,在选校、选专业的时候应该更多考虑实际回报。教育资源是通过各种渠道分配的,这既带来了机会也制造了风险。了解市场、结合国家战略方向去选择专业会更有利长远发展。危机伴随着机会,把握住理性的选择,努力的同时也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才是对家长和学生最实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