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事业单位人员不能弹性延迟退休?这些情况例外!
发布时间:2025-11-24 14:55 浏览量:2
2025年,我国的退休制度迎来历史性转变。随着《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沿用多年的刚性退休年龄被打破,一个充满弹性的退休新时代正式开启。
对于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言,这次改革带来的不仅是选择权,还有明确的特殊规定。究竟事业单位人员能否延迟退休?哪些人被排除在外?今天,我们来一一厘清。
我们熟悉的固定退休年龄模式——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在2025年1月1日被彻底改写。
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弹性退休制度在中国正式落地。
这项改革的核心是“自愿、弹性”原则。根据规定,职工在法定退休年龄基础上,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同时,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与单位协商一致的,也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同样最长不超过3年。
这意味着,职工的退休年龄从一个固定的时间点,变成了一个灵活的区间,大大增加了职工对退休年龄的自主选择权。
弹性退休制度虽然赋予了职工更多选择权,但对特定人群却有严格限制。
《暂行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应当及时办理退休手续。”
这一规定意味着,事业单位中的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将无法享受弹性延迟退休的政策红利。他们到点就必须退休,没有回旋余地。
这一设计体现了对干部队伍年轻化、规范管理的政策导向。
那么,事业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是否有弹性延迟退休的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有着严格程序。
《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弹性退休的,应当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同意。”
也就是说,普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理论上可以弹性延迟退休,但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
这与企业职工“与单位协商一致”相比,明显更加严格。企业职工只需要与单位提前1个月以书面形式明确延迟退休事项即可。
04 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测算对于有条件选择弹性退休的事业单位人员,如何做出明智选择?养老金的差异是一个关键考量因素。
弹性提前退休的职工,应达到所选择退休时间对应年份最低缴费年限;弹性延迟退休的职工,应达到其法定退休年龄对应年份最低缴费年限。
选择弹性延迟退休,意味着继续工作并缴纳社保,养老金账户积累更多,同时缴费年限延长,这将直接提高未来的养老金待遇。
尤其是事业单位人员还拥有职业年金,延迟退休将使职业年金积累更多,进一步提高退休后的收入保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国家的退休政策是全国统一的,网络上流传的所谓“按工龄退休”等说法已被多地人社部门辟谣。
退休的选择权,如今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只是有些人手中的选择权,比其他人更多一些。在做决定前,建议通过官方渠道(如“法定退休年龄计算器”)了解自己的确切退休年龄,或咨询单位人事部门及当地社保经办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