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期过了,养老金差距咋还在?2025新规里藏着答案
发布时间:2025-11-23 11:20 浏览量:2
过渡期落幕,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却没画上句号。2025年7月人社部的养老金调整通知落地后,不少人发现,体制内外的退休待遇差,还是明晃晃摆在那儿。这差距不是“制度偏心”,而是藏在缴费、积累里的现实逻辑,新规则也正悄悄给这种差距“调方向”。
先看一组最新数据,2025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约3300元,机关事业单位则是6400元,差了近一倍。济南的王建国刚从民营企业退休,干了25年,每月领3048元;同期退休的老战友张建军在机关单位,每月能拿6120元。两人差在哪?王建国的单位一直按社平工资60%的下限缴费,张建军不仅按100%基数缴,还有15年“视同缴费年限”——这是并轨前机关单位未实际缴费但认定的工龄,对应的缴费水平本来就高。加上张建军有职业年金,每月多领600多,差距自然就拉开了。
有人说“并轨了咋还不一样”,其实2025年起计算规则已经统一,都是“基础+个人账户+过渡性”,但“多缴多得”的账算得更清了。杭州的李阿姨是事业单位退休,基础养老金3200元,过渡性养老金1800元,再加上职业年金647元,每月合计6647元;当地制造业退休的陈师傅,企业没缴年金,养老金只有3000元。这不是制度不公,是缴费积累的直接结果——李阿姨的单位一直按高标准缴费,陈师傅的企业则是“能省则省”。
不过2025年的新动作,也在给差距“踩刹车”。一方面,养老金调整开始向低水平群体倾斜,比如江苏的定额调整是每人每月31元,对低养老金者来说,这部分占比更高;挂钩调整里,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部分,每满一年多涨1元,鼓励长缴。另一方面,个人养老金账户开始发挥作用,像刘峰从2022年起每年转1.2万元买基金,现在浮盈近1.5万元,其中一只基金收益率达34.6%;张敏敏买的指数基金也有7%到8%的收益。这些补充账户,正在让体制外的人有机会“补差距”。
还有个变化是全国统筹的深化。以前浙江、广东的基金结余多,黑龙江等省不够花,2025年调剂金规模突破2.5万亿元,不是“抽富补穷”,而是“余缺互补”。浙江的退休人员待遇没降,反而涨了3.2%;黑龙江的退休人员多了能源补贴,每月能多领200到420元。更重要的是,全国统一信息系统快建成了,跨省打工的张师傅,以前在黑龙江和浙江各缴15年,现在能按统一规则核算,每月多领420元,不用再担心“权益流失”。
现在的养老金差距,本质是就业市场和企业缴费意愿的折射。体制内的稳定就业、足额缴费,和部分企业“按下限缴”“不缴年金”,注定了待遇有别。但2025年的信号很明确:企业不能一直“省社保”,山东、广东已经要求中小企业逐步提高缴费基数;灵活就业人员也能选100%甚至更高的缴费档次,苏州就有15%的灵活就业者提升了缴费标准。
过渡期结束不是终点,是更实在的开始——制度不再“双轨”,但“多缴多得”的账要算明白。未来的差距,会是“缴得多拿得多”的合理差异,而不是“单位性质决定一切”的固化差距。你身边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差距是在缩小还是变化?不妨看看他们的缴费单,或许能找到更具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