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众生相:老人哭、新人笑,早退中人哭笑不得

发布时间:2025-11-22 21:42  浏览量:1

“刚退休那会每月领5800元养老金,还琢磨着能安安稳稳享清福,结果前阵子听老同事说,今年刚退休的小王同级别直接拿8000+,比我涨了好几年的还高!”在某省直事业单位退休的张阿姨,最近跟老姐妹们聚会,三句话不离养老金的“落差感”。

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圈里,现在正流行这么个真实情况:退休多年的“老人”总觉得养老金涨幅跟不上节奏,心里有点憋屈;刚退休的“新人”拿着高高的养老金,日子过得滋润;而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渡期内早退的“中人”,却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既没赶上老制度的全额福利,也没享受到新制度的完整红利,活脱脱成了“哭笑不得”的一群人。

其实这背后不是什么“厚此薄彼”,而是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俗称“并轨”)留下的制度衔接问题。今天就用大白话,结合身边人的真实经历,把这里面的门道讲透,不管你是已经退休、即将退休,还是刚入职的年轻人,看完心里都能明明白白。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QrrmYolY

先给大家分清三个关键群体:2014年9月30日前退休的是“老人”,2014年10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是“新人”,而在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9月30日这10年过渡期内退休的,就是“中人”。这三类人的养老金计算方式完全不同,待遇差距自然就出来了。

退休“老人”:领钱稳当,但涨幅追不上新节奏

咱们先说说“老人”,就像张阿姨这样2014年之前就退休的前辈。他们的养老金计算特别简单,核心就是“退休前工资打折”,跟工龄直接挂钩:工龄满35年按90%计发,满30年不满35年按85%,满20年不满30年按80%。

张阿姨退休前是副处级干部,月薪8000元,工龄38年,按90%计发,初始养老金就是7200元。后来每年国家都会给退休人员涨养老金,近几年年均涨幅在3%-4%左右,现在她的养老金已经涨到了8300元。按理说这个数额不算低,但架不住新人的初始待遇太高。

张阿姨的老同事李大爷,2013年退休时养老金6500元,2024年调整后涨到了8900元。可他隔壁科室刚退休的小李,跟他同级别,初始养老金就有9500元,比李大爷涨了11年的还高。“我们干了一辈子,兢兢业业,怎么退休待遇还不如刚退的年轻人?心里难免有点不平衡。”李大爷的吐槽,说出了不少退休“老人”的心声。

其实“老人”们的“哭”,更多是心理上的落差感,而非实际待遇下降。要知道,他们退休时根本不用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养老金全靠财政拨款,稳定性极强。国家也明确说了,“并轨”后要保持“老人”待遇不降低,每年的养老金调整也从未落下。

就拿张阿姨来说,除了养老金,她还有补充医疗保险,看病报销比例高达90%,单位每年还组织免费体检,逢年过节还有慰问品。综合下来,她的养老保障其实很全面。之所以觉得委屈,主要是看着新人的养老金一上来就比自己高,心里难免有点不是滋味。

刚退休“新人”:双重保障加持,待遇水涨船高

再看“新人”,他们可真是赶上了好时候。2014年10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养老金是“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的双重保障,待遇自然水涨船高。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跟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一样吗?其实不一样,机关事业单位的缴费基数普遍较高,而且多了一层职业年金,这可是“新人”养老金高的关键。

先说说基本养老金,它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跟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挂钩,简单说就是“缴得越多、缴得越久,领得越多”。个人账户养老金就是自己和单位缴的养老保险,存到个人账户里,退休后按月领取。

而职业年金相当于补充养老金,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4%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别小看这部分钱,日积月累下来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以2024年退休的某省直机关科员小王为例,他缴费年限35年,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8000元,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9000元。基础养老金就是(8000+9000)÷2×35×1%=2975元;他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有15万元,个人账户养老金就是150000÷139≈1079元;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储存额高达50万元,月领取额就是500000÷139≈3597元。三项加起来,小王的月养老金约为7651元?这还只是科员的水平。

如果是副处级“新人”,缴费基数更高,35年缴费后,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可能达到80万元以上,月领取额超过5755元,再加上基本养老金6000+,总养老金轻松突破11000元。难怪“新人”们退休后都笑得合不拢嘴。

小王刚退休就拿着近8000元的养老金,比工作时的到手工资少不了多少。他笑着说:“以前总担心退休后收入下降,没想到养老金这么给力,以后可以放心去旅游、养花种草了。”

“新人”之所以能“笑”,不仅是因为缴费基数高、职业年金补充到位,还因为他们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远高于“老人”退休时的水平。而且新制度下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更完善,后续涨幅也有保障,退休生活自然滋润。

早退“中人”:过渡期夹缝中,待遇尴尬两难

最尴尬的要数“中人”了,尤其是那些在过渡期内早早退休的人。他们既经历了老制度,又参与了新制度参保,养老金按“保底限高”原则计算:新办法算出来的养老金低于老办法,就按老办法补齐;高于老办法的,超出部分分年度按比例发放,从2014年的10%逐步涨到2024年的100%。

听起来挺合理,但实际情况却让早退的“中人”犯了难。我的亲戚老赵,2018年从某事业单位科长岗位退休,他视同缴费年限30年,实际缴费年限只有4年。老办法计算的养老金是7500元,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是7800元,超出的300元按40%发放,所以他实际领取的养老金是7500+300×40%=7620元。

本以为每年涨养老金能慢慢缩小差距,可没想到,2024年退休的同级别“中人”,实际缴费年限10年,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达到9000元,超出老办法的部分全额发放,初始养老金就比老赵高了1380元。

老赵2018年退休时养老金7620元,2024年调整后涨到了9200元,而2024年退休的同级别“新人”初始养老金就有10500元。老赵辛苦领了6年养老金,还不如刚退休的新人多,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早退“中人”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新办法计算基数不足。“中人”的缴费年限分为改革前的“视同缴费年限”和改革后的“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按老办法计算,实际缴费年限按新办法计算,但早退的“中人”实际缴费年限短,个人账户和职业年金积累有限,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二是职业年金积累太少。职业年金2014年10月才开始缴纳,老赵只缴了4年,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只有3万元,月领取额仅216元。而2024年退休的同级别“中人”,职业年金缴了10年,个人账户可能达到30万元,月领取额超过2158元,差距高达10倍。

三是涨幅跟不上,差距越拉越大。“中人”的养老金调整和“老人”一样,年均涨幅3%-4%,而“新人”的初始待遇就比早退“中人”高,后续调整基数也高,导致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更让“中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既怀念老制度下“不用缴费、待遇有保障”的好处,又羡慕“新人”的职业年金和高初始待遇,可自己偏偏卡在中间,成了改革过渡期的“夹心层”。

很多人觉得这种差距“不公平”,但实际上,这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过程。在“并轨”之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用缴纳养老保险,养老金由财政全额负担,导致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也和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双轨制”。

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与企业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保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水平不降低”。为了实现平稳过渡,才设置了10年过渡期,对“老人”“中人”“新人”实行不同的待遇计发方式。

对“老人”来说,“老人老办法”确保他们的待遇不会因为改革而下降,而且每年都会跟着统一调整,虽然初始基数低,但稳定性强,不用担心缴费和个人账户的问题。

对“新人”来说,按新制度执行,“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更公平,职业年金的加入也保障了他们的待遇水平,避免出现“并轨”后待遇下降的情况。

对“中人”来说,“保底限高”政策既保障了他们的待遇不低于老办法,又能逐步享受新制度的红利,尤其是2024年过渡期结束后,“中人”将全部按新办法计发养老金,超出老办法的部分全额发放,后续退休的“中人”待遇会越来越高。

三类群体的应对建议:看清趋势,理性看待

退休“老人”:心态放平,关注实际保障

“老人”的养老金虽然涨幅不算高,但稳定性极强,而且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大多还有补充医疗保险、体检福利等额外待遇,综合保障水平并不低。建议心态放平,多关注养老生活质量,比如培养兴趣爱好、多陪伴家人,而不是单纯和新人比养老金数额。

在职“新人”:坚持长缴多缴,重视职业年金

“新人”要珍惜制度红利,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尽量延长缴费年限,提高缴费基数。尤其是职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金,积累年限越长、储存额越高,退休后待遇越好。平时可以多关注自己的个人账户余额,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是已经退休的“中人”,可以查询自己的养老金计发明细,确认是否按“保底限高”政策执行,若发现存在缴费未到账、待遇计算错误等问题,可向单位或社保部门反馈;如果是即将退休的“中人”,尽量在过渡期结束后退休,这样能全额享受新办法超出老办法的部分,待遇会更可观。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群体的“老人哭、新人笑、中人哭笑不得”,本质上是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过渡现象。随着2024年10年过渡期的结束,“中人”将全部按新制度计发养老金,三类群体的待遇计算方式将统一,差距也会逐步缩小。

说到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公平、统一、可持续”,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还是企业职工,最终都会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享受同等的制度保障。而对于个人来说,理性看待待遇差异,看清制度趋势,做好自身的养老规划,才是最实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