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2-3万”,上海大爷采访火了!专家呼吁优先提农民养老金

发布时间:2025-11-22 12:48  浏览量:1

81岁上海老主任月领2.8万,甘肃老农攥着103元,同一部手机刷到同一条“19连涨”新闻,心情却像南北两条平行线——永远不相交。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P9X2B7gy

差距不是秘密,秘密是差距背后那张“三张表”:职工表、机关表、城乡表。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P9dMPLv3

谁坐哪张桌子,退休后才真正决定你拿的是龙虾还是馒头。

把三张表摊开,数字先说话。

2023年,上海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1400元/月,全国最低档只有103元,一条黄浦江到六盘山的距离,差出13倍。

企业职工“19连涨”后,人均月养老金3500元,替代率45%,意思是退休前拿一万,退休后只能买半台iPhone。

OECD国家平均替代率58%,我们还没摸到及格线。

更刺激的是,2.8万的老主任属于“机关事业表”,退休金由财政+职业年金双引擎;103元的老农属于“城乡表”,全靠财政补贴,而补贴池子已经连续多年“收不抵支”,去年财政往里面倒了2.2万亿,相当于每天给全国老人发60亿“红包”。

三张表为何拼不到一起?

历史欠账+制度碎片。

1997年以前,国企工人不用缴费,退休却由企业全包;2014年以前,公务员一分钱不掏,财政全付。

这两段“免费午餐”把负债留给今天,于是后来者必须多缴费、晚退休,才能填坑。

更尴尬的是,缴费的人越来越少。2022年,全国3亿职工养1.3亿退休,抚养比2.3:1;到2050年,几乎1个上班的要养1个退休的,跷跷板眼看着地。

碎片还体现在“省级统筹”——广东结余7000亿,黑龙江当期缺口600亿,国家得像“南水北调”一样把养老金搬来搬去。2024年10月,中央终于按下“全国统筹”按钮,以后钱先上交中央,再统一下拨,跨省搬家成为历史第一刀。

刀已出鞘,但刀口对准谁?

机关事业“老人”不会动,2.8万照拿;企业“中人”慢慢并轨,新公式把职称、工龄折算成点数,点数乘以当年社平工资,差距从“瀑布”变“缓坡”;真正的变量是农民,专家喊“给到1000元”,钱从哪来?

算笔粗账:1.2亿农村老人,每人补900元,一年新增1.3万亿,相当于全国财政教育+科技支出总和。

一次性拔高不现实,于是各地“小步快跑”:江苏208元、浙江265元、广东190元,都建立“自动调整机制”——只要CPI或收入涨,养老金就跟着涨,像高铁自动巡航,不再靠领导拍脑袋。

自动调整不是魔法,它得靠“三支柱”输血。

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保基本;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做加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自己给自己发红包。

目前第二支柱只有7500万人参与,覆盖率不足25%,大量民企“望年金兴叹”。

第三支柱去年11月刚开张,36个城市试点,开户超3000万,但人均缴费仅2000元,还不够买一部Mate60。

清华大学杨燕绥给出一颗“缓释胶囊”:把住房公积金、教育储蓄、甚至消费券打通,允许个人把闲钱一键转进养老金账户,国家再补贴税,让账户像余额宝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年轻人才愿意今天多存100,明天多领1000。

国际作业也摆在那里。

德国用“可持续因子”把养老金与老年抚养比锁死,人多就多涨,人少就少涨,自动把“蛋糕”切成可持续的片。

日本鼓励“在职老年年金”,70岁还在便利店收银,养老金不打折,工资照发,延迟退休像打游戏“加血”,老人自愿排队。

中国路径逐渐清晰:2025年前把最低缴费年限从15年提到20年,2030年前男女退休年龄同步到65岁,同时把“企业年金”变“职业年金”,快递员、外卖员也能按单缴费,平台出一毛、个人出一毛、政府贴一毛,三毛钱攒出第二支柱。

回到手机屏里的两条平行线。

2.8万与103元不会一夜重合,但“三张表”正在拼成一张“全国一卡通”。

老主任的2.8万里,未来也会加入“自动调整”,涨得慢一些;老农的103元,每年涨几十块,像爬楼梯,虽然慢,但台阶一直在。

真正的变量是我们自己——今天多缴1元企业年金、多投100元个人养老金,30年后账户就会在你手机里跳出一条通知:

“恭喜,您已额外领取1万元本月养老金。

那一刻,南北两条平行线终于拐弯,交汇在同一张“一卡通”里,余额数字不同,但心里踏实感一样。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P9lJOj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