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新娘”的戏终人散:一场婚礼背后的诈骗迷局
发布时间:2025-11-21 18:52 浏览量:3
鞭炮齐鸣,宾客满堂,新郎满心欢喜地迎娶他的新娘。殊不知,这场看似喜庆的婚礼,从“新娘”到“亲友”,全都是精心布置的骗局。
近日,河南濮阳一起特大骗婚案落下帷幕,一名被称为“职业新娘”的诈骗主犯赵某及其团伙成员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这个以假结婚为诱饵的诈骗团伙,共骗取近200万元,主犯赵某更是创下了个人参与诈骗177万元的“业绩”。
令人咋舌的是,这已是赵某第六次因诈骗罪被法律审判。此前,她曾五次因诈骗获刑,却依然在出狱后重操旧业,并与狱友张某联手,将骗婚打造成了一条“产业链”。
在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中,每个角色都分工明确:张某冒充赵某的“母亲”,负责前期考察受害者家境;崔某扮演“舅舅”,负责收取彩礼;段某饰演“嫂子”,在婚礼当天收取礼金。一场本应神圣的婚礼,变成了一出演职人员齐全的诈骗戏。
他们的诈骗流程设计精密,步步为营:先以2888元见面费获取初步信任,再通过订婚环节索要9万余元财物,婚礼当天再收取8800元礼金。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还会以“母亲治病”、“购买首饰”等借口持续索要钱财,单案最高骗取金额高达30余万元。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精心设计的骗局最终被警方侦破,6名团伙成员分别被判处1年1个月至13年11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主犯赵某获刑13年11个月,张某获刑11年,仅有段某在二审中获得缓刑,其余被告人均维持原判。
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村婚恋市场的困境和部分大龄青年急于成家的心理弱点。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社会现实,将婚姻这一人生大事变成了非法敛财的工具。
此案也给急于寻求婚姻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在婚恋过程中,务必保持理性,对索要高额彩礼、频繁以各种理由要钱的行为保持警惕。同时,也要加强婚前了解,避免因急于成家而落入“甜蜜陷阱”。
婚姻本应是两个灵魂的相遇,而不应成为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当“新娘”成为一种职业,婚礼变成一场演出,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在这个看似荒诞的骗局背后,还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问题?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任何将感情视为工具的欺诈行为,终将面临法律的审判。这场“职业新娘”的戏码,最终以法律的庄严宣判而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