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退职工养老金为啥偏低?4大关键原因,人社部新规能否破局?
发布时间:2025-11-21 15:00 浏览量: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2.97亿退休人员中,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一直是大家热议的焦点。不少人疑惑,同样辛苦工作几十年,为啥企退职工的养老金往往比机关事业单位低不少?有的30年工龄企退职工,每月养老金甚至不足3000元,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小编结合人社部最新政策和实际案例,带大家搞清楚这一问题的核心症结。
养老金计算遵循“多缴多得”,而企业的缴费方式直接拉低了待遇底线。很多企业为控制成本,即便员工月薪8000元,也按当地最低基数(比如3000元)缴纳社保,这种操作让缴费指数长期处于0.6的低位。基础养老金公式里,缴费指数和社会平均工资直接挂钩,基数低则基础养老金少;个人账户余额也因缴费不足积累有限,60岁退休时按139个月计发,每月能领的金额自然寥寥。据统计,超半数企业职工都面临这种情况,成为养老金偏低的主要诱因。
机关事业单位早已实现“基本养老+职业年金”的双保障,而企业年金的覆盖率还不到10%。这意味着企退职工只能靠基本养老金生活,而事退人员能额外领取职业年金,待遇差距一下拉开30%-50%。就像2025年辽宁养老金重算案例,同样1月退休,30年工龄企退职工补发382.8元,而40年工龄事退人员能补1260元,差距超800元,补充保障的缺失让企退职工少了重要收入来源。
2014年养老金并轨后,计算方式虽已统一,但历史差异仍在发酵。事退人员普遍有更长的视同缴费年限,这部分在计算过渡性养老金时优势明显,而不少企退职工尤其是民营企业职工,视同缴费年限短甚至没有。加上部分地区过渡性养老金标准偏低,进一步拉低了企退职工的整体待遇。不过人社部2025年调整政策明确,挂钩调整向长缴多得倾斜,试图通过制度优化缩小这一差距。
企退职工养老金偏低,是缴费基数、补充保障、制度衔接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造成。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正持续发力,人社部2025年养老金调整方案提出“重点向养老金水平较低群体倾斜”,通过定额+挂钩+倾斜的统一办法,让企退职工能多享政策红利 。
随着企业年金推广、缴费监管加强,加上养老金连续多年上涨的坚实基础,小编相信,企退职工的养老待遇会逐步提升。未来随着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会更好落地,让每一位企业退休职工都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