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年退休“中人”没吃亏!2025补发落地,差额一次性补齐
发布时间:2025-11-21 06:41 浏览量:3
经常有2015到2018年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朋友问,自己属于养老金改革里的“中人”,退休后领的养老金总觉得没算全,跟早退休或晚退休的人比着不踏实,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亏了。其实大家不用纠结,2025年随着养老金改革十年过渡期收尾,各地补发工作陆续落地,之前没足额发的养老金差额,都会一次性补到位,咱们该得的权益一分都不会少。
首先得先把“中人”这个概念说清楚,别到现在还有人没弄明白自己算不算。所谓“中人”,就是2014年10月养老保险并轨改革之前就参加工作,改革之后到2024年9月过渡期结束前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2015-2018年退休的正好在这个范围里,是最早一批经历新旧制度衔接的群体。之所以大家会有“吃亏”的感觉,核心不是待遇降了,而是改革初期核算复杂、配套没跟上,导致养老金没法一次性算清,只能先发预发金额过渡,差额一直没兑现,时间久了大家心里就没底。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当年不能直接算准发全?不是社保部门不作为,是“中人”横跨新旧两种制度,核算起来确实麻烦。老办法是按工龄、职务、职称算养老金,简单直接;新办法则是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还得加上职业年金,每一项都要核对大量信息。比如过渡性养老金,是专门补改革前没建立个人账户那段工龄的,得先认定视同缴费年限,而大家之前参军、下乡、企业转机关这些经历算不算、算多久,各地初期标准不统一,核对起来很费时间。再加上每年养老金计发基数都会变,个人账户和职业年金也得逐年累积,2015-2018年退休的“中人”,新制度实施才刚1-4年,账户里的钱积累少,只能先按预发标准发,等后续政策理顺、数据核对完再补差额,这才造成了“待遇没拿全”的错觉。
还有个关键原因,就是过渡期的“逐步递增”规则。当时为了平稳衔接,规定新办法算出来的待遇如果比老办法高,高出的部分不能一次性发,要按退休年份分比例给:2015年退休给10%,2016年给20%,2017年给30%,2018年给40%,之后每年多10%,直到2024年过渡期结束给100%。这就导致2015-2018年退休的“中人”,每年能领的新增待遇都打了折扣,看着身边晚退休几年的人领的比例更高,自然会觉得自己亏了。再加上初期部分地区老办法待遇没及时跟着工资增长调整,偶尔出现同岗位、同工龄的人,改革前退休比改革后退休领的还多,进一步加重了大家的顾虑,其实这些都是过渡期间的正常情况,不是真的少给了待遇。
2025年之所以能集中补发,核心是十年过渡期在2024年9月正式结束,之前没理顺的核算标准、认定规则都陆续统一了,补发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次补发不是额外的福利,也不是养老金普涨,而是对之前没足额发放部分的权益补位,简单说就是把大家该得却没及时拿到的钱,一次性算清楚补回来,本质是兑现之前的政策承诺,保障“中人”待遇不降低。
从目前各地推进情况来看,2025年已有不少省份明确了补发到账时间表,整体分三批推进:8-9月上海、浙江、湖南、贵州这些地方已经完成了部分人员补发;10-11月河北、云南、江西等省份也陆续开始发放;黑龙江、宁夏、辽宁等少数地区因为财政压力稍大,预计年底前也能收尾,全国大部分2015-2018年退休的“中人”,今年内都能收到补发的差额。而且补发不用大家跑手续、主动申请,社保部门会通过后台核对退休信息、缴费记录、视同缴费年限这些数据,自动核算该补的金额,核算完1-3个月内就会直接打到养老金账户里,全程零跑腿,大家只要留意银行卡到账通知就行。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补发金额到底怎么算,能补多少?核心还是按之前的“新老办法对比、保低限高”原则来,先分别用新老两种办法算出养老金待遇,再算差额。如果新办法算出来的钱比老办法少,就按老办法足额发,不存在差额;如果新办法比老办法多,之前没发够的比例部分,再加上这些年的利息,就是这次要补的总额。比如2016年退休的“中人”,新办法比老办法每月多800元,之前只发了20%也就是160元,每月少发640元,从退休到2024年过渡期结束,一共9年多时间,再加上活期利息,一次性补几万块很常见。不过具体补多少因人而异,工龄越长、职务职称越高、缴费基数越高,补的金额自然越多,普通工作人员一般补几万元,工龄长的干部补七八万甚至更多都有可能,没有统一标准,全看个人实际情况。
除了一次性补发差额,2025年之后“中人”的养老金发放也有了新变化,不用再按比例递减,新办法高于老办法的部分会全额发放,而且养老金会纳入年度调整体系,跟着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物价涨幅同步调整,以后每年养老金都能稳步涨,不用再担心待遇衔接的问题,晚年生活保障更稳了。另外,之前各地核算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视同缴费指数都按统一口径算,公务员按职务、级别、生活补贴指数相加,事业单位人员按岗位、薪级、生活补贴指数核算,工人按技术等级算,省级之间的过渡系数差异控制在0.1%以内,同岗同工龄的人,不管在哪个省份,养老金差距都缩小了很多,更公平合理。
还有些细节大家要留意,避免自身权益受损。如果收到补发金额后,觉得核算有问题,比如视同缴费年限少算了、缴费基数不对,别慌,带着身份证、退休证、缴费记录这些材料,去当地社保经办机构申请复核,工作人员会重新核对数据,有误差会及时调整。另外,职业年金也是“中人”待遇的一部分,之前没发放或没发全的职业年金,这次也会跟着养老金差额一起补,不过要注意,职业年金领取时会扣个人所得税,扣税标准按国家规定来,属于正常流程,不算待遇缩水。
可能还有人会问,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中人”的养老金差距,这次补发能缩小吗?客观说,短期内差距还是存在的,毕竟两者缴费基数、缴费年限、补充养老金(比如机关事业单位有职业年金,企业大多没有)不一样,这次补发主要是理顺机关事业单位“中人”的过渡待遇,没法直接缩小两类群体的差距。但养老金并轨改革本身就是往公平方向走,随着企业职工社保缴费监管越来越严,企业必须按实际工资基数参保,以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也会稳步增长,两类群体的差距会慢慢缩小,只是需要时间。
最后再跟2015-2018年退休的“中人”说句实在话,之前觉得待遇没拿全、心里不踏实很正常,但真没必要觉得自己亏了,这次2025年补发就是兑现权益,该补的差额都会一次性到账。大家不用天天打听别人补了多少,每个人情况不同,比来比去没意义,重点是关注当地社保部门的通知,核对好自己的视同缴费年限和缴费记录,确保数据没错。以后养老金发放标准统一了,还能逐年调整,晚年生活有保障,这才是最实在的。如果身边有同样是这段时间退休的朋友,也可以把这个消息转告他们,让大家都放心,不用再为养老金的事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