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年退休“中人”亏在哪?和20年后退的差出十年菜钱
发布时间:2025-11-21 02:26 浏览量:3
“同样35年工龄,我2017年退休领4300,他2023年退拿6100,十年差出20多万”——这是2015-2018年退休“中人”最直观的感受。不少人觉得自己夹在新旧养老制度中间,成了“吃亏的一代”,和晚退几年的人比,养老金差出不少,够普通家庭十年的菜钱。其实这不是“亏”,而是制度过渡中的暂时差距,现在全国多地已经启动补发,之前的差额正在逐步补回来。
先明确谁是“中人”:2014年10月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职工,都算“中人”。全国这类群体有4000多万人,他们的养老金核算最特殊,实行“新老办法对比”:老办法按工龄、在岗工资比例算,新办法是“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还多了职业年金,最终“就高不就低”发放。
2015-2018年早退的“中人”,为啥和20年后退的差得多?核心是三个关键因素凑到了一起。第一是过渡期“递增发放”的规则,改革设了10年过渡期(2014-2024年),新办法比老办法高出的部分,按年份从10%递增到100%。2015年退休只发10%,2017年发30%,而2023年退休能发90%,2024年全额发,光这部分每月就差几百块。
第二是缴费基数没赶上后期上涨,早退的人退休前几年,正好是工资调整加快的阶段,晚退的人赶上了工资上涨,缴费基数更高,个人账户里“攒的钱”更多。而且退休年龄越早,养老金计发月数越长(55岁退计发208个月,60岁退才139个月),个人账户养老金自然更低。
第三是社会平均工资差距拉大,养老金计算和社平工资直接挂钩。这几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社平工资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2014年全国月均4697元,2023年已经涨到10342元,翻了一倍多。晚退的人按更高的社平工资算基础养老金,底子就比早退的厚,差距自然越拉越大。
举个真实例子更清楚:山东的张师傅2016年退休,35年工龄,改革前视同缴费28年,现在每月养老金4500元;同单位的刘师傅2023年退休,同样35年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一样,每月能领6200元。差距主要在三部分:基础养老金因社平工资上涨多领780元,过渡性养老金足额发放多领520元,机关事业单位的刘师傅还能领每月300元的职业年金,加起来每月差1600元,一年差1.92万元,十年就是19.2万元,刚好够普通家庭十年的菜钱。
但“中人”别着急,现在好消息来了,2025年已有22个省份启动“中人”养老金差额补发,之前的“欠账”正在补回来。首先是核算标准统一了,之前各地视同缴费指数、过渡系数不一样,同工龄同职称待遇能差上千元,现在试点省份把工龄、职称、职务都纳入统一核算体系,省级之间过渡系数差异控制在0.1%以内,误差不超过200元。
其次是差额一次性补发,上海、浙江、湖南、山东等地已经完成首批补发,比如上海一位2018年退休的企业“中人”,一次性领到了5年的差额2.6万元,之后每月按全额发放;湖南的机关事业单位“中人”,补发金额最高的达到4.8万元。而且补发不用自己申请,社保部门会根据档案自动核算,直接打到养老金账户里。
还有个关键变化,“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更合理了,之前部分地区视同缴费指数偏低,现在重新核算后,不少人的过渡性养老金每月能多领300-500元。跨省份调动的“中人”也不用愁,现在缴费记录和视同缴费年限能无缝衔接,不会出现“白干几年”的情况。
给“中人”提三个实用建议,别错过权益。第一,主动核对视同缴费年限,登录“掌上12333”APP,或者带身份证、档案去当地社保局,确认自己改革前的工龄、参军、下乡插队、企业转机关等经历有没有算进去,有遗漏及时补认定,这直接影响过渡性养老金多少。
第二,收到补发金额后,可对照本省的“中人”养老金核算细则核对,比如过渡系数、视同缴费指数的计算方式,有异议可以向社保部门申请复核,避免算错。
第三,关注本省补发进度,江苏、四川、河北等12个省份已出明确方案,其余省份2026年前会全部落地,可通过当地人社官网、公众号查询,也能打12333热线咨询。
其实“中人”不是真的“亏了”,只是承担了制度改革的过渡成本。养老金的核心原则还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晚退的人多缴了几年社保,赶上了工资和社平工资上涨,待遇高是正常的。现在各地启动补发,就是为了平衡这种过渡性差距,让“中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随着全国补发政策的推进,2015-2018年退休的“中人”,之前的养老金差额会逐步补回来,以后每年还能享受养老金正常调整。不用再纠结“亏不亏”,重点是核实好自己的缴费记录和视同年限,等着差额到账就行。毕竟改革的初衷是“保低限高”,不会让任何一个群体吃亏,之前的暂时差距,现在正在用政策补回来,让“中人”的晚年生活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