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5年退休差4000?2015-2017&

发布时间:2025-11-21 00:22  浏览量:3

同一间办公室、工龄都是35年,2015年退休的张姐每月领4300元,2024年退休的小李却能拿8600元——这不是编造的例子,而是2015-2017年早退"中人"的真实处境。一边是柴米油盐、看病吃药的开销逐年涨,一边是养老金被多重因素"钉"在低水平,晚退者却借着工资上涨、政策完善的东风,领着翻倍的养老金,这种差距让早退老人心里不是滋味,晚年生活也少了安全感。

其实这差距不是运气问题,而是四个关键因素凑到一起造成的,每一个都戳中了早退"中人"的痛点:

第一个是改革前工资没跟上,缴费基数拖了后腿。2014年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调整不像现在这么规范,不少人好几年没涨过工资。就像县城某单位的老郑,2011到2014年,每月工资一直是3200元左右,而这几年正好是养老保险缴费的关键期。养老金缴费基数直接决定了个人账户里的钱多少,基数低了,退休后能领到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自然就少,这是差距的"底子问题"。

第二个是社平工资翻倍涨,早退的没赶上好时候。计算基础养老金的核心参数就是社会平均工资,可这十年间社平工资涨得太快了——201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月均工资才4697元,到2024年已经涨到10342元,翻了一倍还多。早退"中人"的基础养老金,直接锁定在2014年的低社平工资水平,相当于"一步慢步步慢";而2024年退休的人,直接按最新的高基数核算,光这一项差距就有一两千元。

第三个是职业年金没缴够,少了笔重要补充。职业年金是2014年和养老保险改革同步建立的,相当于养老的"第二钱包",能给养老金添不少助力。可2015年退休的人,职业年金只缴了1年,账户里没多少余额;2017年退休的,也只缴了3年,积累有限。而2024年退休的人,足足缴了10年,加上单位配套缴费和投资收益,每月光职业年金就能多领一两千元,这部分差距让早退者的养老收入少了重要支撑。

第四个是过渡期政策限制,该拿的增量没拿全。为了让改革平稳过渡,"中人"养老金实行"新老办法对比",新办法比老办法高的部分要分10年慢慢发——2015年只发10%,2016年发20%,2017年发30%。就像2015年退休的王阿姨,按新办法核算每月该多领1900元,实际只拿到190元,90%的增量被暂时扣发。而这几年物价一直在涨,养老金的常规涨幅又逐年回落,扣发的部分没补上,生活压力自然越来越大。

这四个因素叠在一起,让早退"中人"陷入了"低基数+低比例+少补充"的困境。他们干了一辈子,正好赶上改革过渡期,成了政策衔接的"过渡群体",却要承担待遇差距的后果。有退休老人吐槽:"我们不是跟企业退休人员比,是跟同单位晚退的比——干的活一样多、贡献一样大,就因为早退休几年,养老金差一倍,这实在说不过去。"

现在10年过渡期已经结束,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关键是补上"历史欠账",让政策更公平:

一是重新核算,把扣发的补回来。参考这十年的社平工资涨幅,重新计算2015-2017年"中人"的养老金增量,之前扣发的90%-70%,分阶段一次性补发到位,现在不少地区已经开始这么做,有人一次性到账3万多元。

二是动态调整,跟上物价和工资涨幅。不能让早退者的养老金一直"原地踏步",应该和经济发展、物价上涨挂钩,每年适当提高待遇,同时像有些地区那样推行"阶梯式工龄挂钩",对35年以上工龄的老人多倾斜,缩小和晚退者的差距。

三是补齐职业年金短板。根据人社部相关政策,改革前的工作年限可以补记职业年金,建议对早退"中人"适当提高补记标准,或者给予专项补贴,让他们也能享受到职业年金的福利。

四是把政策讲明白,多听大家的意见。很多早退者不清楚自己的养老金怎么算、差距在哪,相关部门可以用大白话解读政策,主动收集诉求,让大家感受到被重视,也明白政策的初衷是公平,而不是让先行者吃亏。

养老金是退休人员的"养老钱",公平公正是底线。2015-2017年早退的"中人",为改革付出了过渡成本,他们的合法权益不该被忽视。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出台统一政策,把被扣发多年的养老金补回来,让这些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改革要平稳过渡,更要不让先行者寒心,这才是最实在的公平。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EK6sJq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