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退6000企退3000!养老金并轨完成,差距咋还没抹平?
发布时间:2025-11-20 03:47 浏览量:3
全国养老金并轨正式落地,可一组数字让不少人心里打了问号: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平均每月能领6000元,企业退休人员大多只有3000元上下,足足一倍的差距,咋看都不像“并轨”该有的样子。更让人疑惑的是,明明都说现在缴费、计发都用同一套规则,为啥到手的养老金还是差这么多?
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并轨”的真正意义,它不是让所有人的养老金立刻拉平,而是打破了以前“双轨制”的制度壁垒。早年间,企业职工得自己和单位一起缴养老保险,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用个人掏钱,养老金全由财政和单位承担,这才导致差距越拉越大。并轨后,不管是在企业上班还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都执行“个人缴8%、单位缴20%”的标准,养老金也都按“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公式计算,制度层面终于实现了“一碗水端平”。
可为啥实际差距还在?核心原因之一是“历史账”没那么好抹平。2014年10月养老金改革前参加工作的人,也就是常说的“中人”和“老人”,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在改革前的工龄会被算成“视同缴费年限”。这部分年限不用个人实际缴费,还会按当时的职务、工资水平折算成养老金,形成一笔“过渡性养老金”。而企业退休人员里,很多人尤其是早年在民营企业工作的,要么没有视同缴费年限,要么只有一点点,这部分“历史福利”自然就享受不到,差距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缴费基数的差异,更是直接拉开了养老金的距离。养老金计算有个关键指标叫“平均缴费指数”,简单说就是你缴费的工资和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机关事业单位大多严格按员工实际工资缴费,很多人的工资本身就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缴费指数能达到1.2甚至1.5。可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会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60%这个最低标准缴费,缴费指数只有0.6。
咱们拿具体例子算笔账就清楚了:假设某省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是8400元,两个人都是60岁退休、缴费30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按1.5的缴费指数算,基础养老金就是8400×(1+1.5)÷2×30×1%=3150元;企业职工按0.6的缴费指数算,基础养老金只有8400×(1+0.6)÷2×30×1%=2016元,光基础养老金就差了1134元。再加上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差距,最后到手的金额自然差出一大截。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补充养老金的差距。并轨时,机关事业单位同步建立了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缴,个人缴4%,相当于多了一份“第二养老金”。可企业这边,只有少数大型国企、效益好的民营企业会建立企业年金,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根本没这个条件。这就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除了基本养老金,还能领一笔职业年金,而大多数企业退休人员只能靠基本养老金生活,差距自然进一步扩大。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差距的缩小本来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一步到位。并轨的意义,是让后续参加工作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要缴得一样多、缴得一样久,未来的养老金就不会有太大差距。而且国家也在不断出台政策缩小差距,比如持续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的上调幅度,2025年全国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又提高了,不少地区还对缴费年限长、缴费基数高的企业职工给予额外补贴。
更重要的是,养老金并轨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它打破了身份壁垒,让不管是企业职工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都能在同一套规则下积累退休保障。随着时间推移,“历史账”的影响会慢慢减弱,加上企业缴费规范性越来越强,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也在逐步扩大,企退和事退的养老金差距一定会慢慢缩小。
你身边企退和事退的养老金差距明显吗?你觉得未来该怎么进一步缩小这种差距?我是上上签,关注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