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从“星星的孩子”到“星青年”的职业康复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28 17:57 浏览量:3
在芜湖市弋江区星望家长支援中心的工坊里,“星青年”大瑞手指翻飞,不到二十秒就完成了一个弹簧扣的组装。与他一起“上班”的还有9名同龄伙伴,他们每周五天准时到岗,在就业辅导员的指导下完成每日8-10斤的配件任务。这些细致的工作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一扇窗口。
孤独症群体幼时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成年后更面临社会支持全面“断层”。并且孤独症群体被接受就业程度远低于其他残障类别群体,绝大多数“星青年”陷入无处可去、发展停滞的困难处境,难以融入社会生活。
去年8月,芜湖市率先在全省推进孤独症 人士全生命周期社会支持体系建设,重点瞄准16-59岁群体的职业康复需求。芜湖市残联联合如常集团安徽分公司,打造了4家首批职业康复基地,通过“就业+康复”模式,让“星青年”在实践中建立信心。据如常集团负责人介绍,试岗实训的1300斤弹簧扣任务完成质量超预期,未来将匹配更丰富的长期项目。
去年年底,芜湖作为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构建起覆盖0-15岁的筛诊康服务体系。“我们坚持‘应筛尽筛、应康尽康’。”芜湖市残联负责人强调。通过“基层初筛-区县复筛-市级诊断”三级网络,全市0-6岁儿童初筛率达96.49%,诊断率94.11%。湾沚区创新推行“分色管理”,对筛查阳性儿童按红、黄、蓝、紫、绿五色分类,实施个性化随访。例如红色标签的确诊孤独症儿童,每月接受康复追踪;紫色标签的复筛阳性未就诊者,可通过“绿色通道”优先诊断。
区级复筛。
为实现服务可持续,芜湖市强化多元投入。财政专项投入1687万元,兜底保障0-6岁孤独症儿童的复筛(196元/人次)、诊断(524元/人次)费用,并对全日制康复的低保家庭提标至2万元/年。社会力量同样不可或缺——“慕晨国际星星护航计划”专项基金募集30万元,专项支持16岁以上群体的社会融合与职业康复。
“孩子有了喜欢的事做,我们也能喘口气了。”陪伴15岁“星青年”毛毛做工的刘奶奶感慨道。过去,许多家长因长期看护被迫放弃工作,家庭压力沉重。如今,职业康复基地不仅让“星青年”学会技能,更让家庭获得喘息服务。
目前,4家基地已覆盖芜湖主城区。芜湖市残联党组书记孙茹表示,下一步将联合企业、社会组织深入各县区,开辟新基地,让更多孤独症人士“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在共建共享中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