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三季报由盈转亏|三个没想到+四个建议

发布时间:2025-11-28 17:16  浏览量:3

作者|苏瑞琦

编辑|何芳

11月26日下午,理想汽车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紧接着当晚八点,理想又召开了三季度财报电话会。无论是财报数据本身,还是晚上李想在电话会上的开场发言,乃至后续的答疑环节,都给我带来了不少“没想到”的感受。

第一个没想到:营收净利下滑如此之多

事实上,在公布三季度财报之前,会想到理想汽车净利会出现下滑,但下滑至亏损还是会让人比较意外,财报数据显示,理想汽车第三季度营收274亿元,同比2024年第三季度429亿元营收下降36.2%,环比第二季度302亿元营收下降9.5%。

随之而来的是,2025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净亏损6.24亿元,而与去年同期以及上季度净利润均为正相比,理想汽车净利润下滑明显。2024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净利润为28亿元,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为11亿元。

究其原因,除了我们能预想到的新车交付大幅下滑以及研发费用的持续投入之外,理想汽车将主动召回的11,411辆MEGA车型的相关预估成本计入到了三季度财报,导致了毛利率的阶段性下降。

据媒体报道,理想汽车主动召回的11,411辆MEGA车型所涉及到的成本大约为11.13亿元,这个数据理想并未公开,是媒体根据财报数据进行推算得来的。三季度理想毛利率16.3%,毛利为44.69亿元,而在剔除MEGA召回所涉及的相关支出后,毛利率变为20.4%。

在现场,有分析师向理想汽车高管发问:公司为何把原本在四季度公布的召回安排算进了三季度的财务数据中。理想汽车高管解释称这是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事项,须在最近的季度报告里预先计提相关费用。

可以说,这次理想汽车营收和净利的大幅下滑是新车表现不及预期以及叠加召回这个“意外变量”后的集中体现。

短期来看,数据刺眼,但从长期考虑,若能在四季度稳住交付并消化召回影响,全年盈利仍是大概率事件。

第二个没想到:李想对过去批评如此“直接坦率”

当晚,理想汽车董事长兼 CEO 李想在财报业绩沟通会的开场发言中,直面产品周期、公关舆情、供应链爬产以及政策变化等带来的各种挑战,认为“过去三年,理想汽车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

李想说,理想汽车在过去的十年里,最初的七年是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后三年是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理想汽车也曾希望像奔驰宝马这样的百年车企一样,在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下取得更大成功,但经过三年的真实体验后,李想认识到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并不适合现阶段的理想汽车。

“过去三年我和创业团队努力学习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逼迫自己接受各种变化。但是,我们却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李想直面过去。

理想汽车回顾从创业到规模扩张的管理探索,指出过去三年尝试转向职业经理人模式后,发现其与创业公司在管理理念、适用条件上存在本质差异。

职业经理人模式的成功需要三要素:行业技术稳定、企业地位领先、创始人/团队动力不足或退出;适用于成熟行业巨头。

创业公司模式适用条件则相反:行业技术剧变、格局未定、创始人/团队仍具强动力。在当前AI重塑行业的背景下,理想更符合此特征。

李想分享了创业公司管理的核心四要素,包括深度对话(提升认知与决策)、聚焦用户价值(非仅完成任务)、持续提升效率(节省资源投长期技术)、识别关键问题(非制造信息差),以此在竞争中持续满足用户需求。

理想认为,创业公司模式和职业经理人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治理体系,与流程、组织结构无关,是基于管理理念和要素下,在不同阶段和不同行业环境所作的不同选择。

“英伟达和特斯拉今天仍以创业公司的方式管理,如果全世界最强的公司都是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最擅长的方式?”

因此,理想汽车从四季度开始坚定地回到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以此来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的挑战。

11月11日,理想汽车发布内部公告,宣布多项组织架构调整,华为系出身的原CFO办公室负责人李文智以及原人力资源负责人都已提出离职。至此,这理想汽车此前引入的华为系核心高管均已离职,业界分析称这场浩浩荡荡的“学华为”运动正式落下帷幕。

第三个没想到:李想对过去批评如此“避重就轻”

回归创业管理模式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么?

把之前的成功单归因于创业管理模式上,也未免也太单一,而把过去三年失速归因于职业经理人模式也未免太过片面。

不可否认,理想在过去的成功有目共睹,未来也不会是直接跌入谷底,但李想的这次自我革新,看似诚恳,实则避重就轻,甚至推卸责任。因为无论怎样的组织架构,李想作为掌舵人都有挥之不去的责任,一个公司的基因怎么可能会因为学习一个全新的“治理体系”就完全改变了。

我们认为,初期的企业战略选择、中期的产品定位以及“恶补式”的技术研发才是造成理想汽车现在亏损局面的核心因素。

-早期,理想汽车的快速打开市场的原因是其精准抓住了创业公司“快举快打”的适配性,并围绕用户的痛点和行业痛点以及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差异化的竞争力。

具体来说,理想汽车以“家庭用户”为核心进行产品定位,加上增程车型既解决了纯电车型的续航焦虑,又既满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要求。此外,早期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爆发-初期,用户对“可用和可靠”的需求远大于“精致和技术”,理想凭借增程式的“过渡方案”快速抢占市场,也成功的避开了纯电赛道的激烈竞争。

而当下,从全行业来说,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要求已经从“能用”变成“好用”了,智能化+纯电已经成为主流用户的核心需求。当行业痛点从解决续航变成智能化定义汽车时,理想原有的增程与家庭的单一标签将无法带来销量在一定基数情况下的持续增长。

-中期,理想汽车为追赶自研智驾、大模型等智能化能力,研发费用持续高企,而首款纯电战略级产品MEGA却在上市后由于造型风波、定价过高等原因迟迟未打开销售局面,未能复制早期爆款效应。

此外,MEGA车型的自燃事件所带来的企业整体的负面影响持续深化,而召回共计11,411辆MEGA车型也给理想增加了11亿元的成本。

所以,理想当下所陷的困境是由以上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未来,理想还有一条更为艰辛的路要走。

-首先,理想的传统优势领域增程车市场已经将会有小鹏等其他车企带来的多款重磅产品加入,市场竞争将空前激烈。

-其次,理想持续的高研发费用所带来的终端产品能力尚未完全在产品端验证成效,技术上持续“恶补”式的高投入研发所导致的投入回报周期拉长。

-最后,纯电市场深陷红海的多为竞争局面以及新燃油车的逆势崛起,都是未来的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最为关键的是,理想汽车仍需面临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作战”的重大挑战,当企业规模逐渐做大,企业的创业管理模式能否持续有效推进企业发展扔有待观察,相对于李想所提到的英伟达和特斯拉,本就是创始人自身的学习和进化能力极强。

对于理想汽车三季度亏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向华汽研究院表达如下观点:

1、理想业绩下滑其实从今年年初就看出来了,因为他在纯电车型的尝试都不是很顺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还有在智驾领域之前投入比较多,也拖累了整体的毛利表现和净利表现,三季度走成这样是必然的。

2、理想继续推进纯电战略,但如果还没有一个爆款车的话,亏损还会继续。我觉得理想对于纯电产品的造型过于个性和任意,理想在这方面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包括之前的SEV小车,或者现在Mega车型也都属于相对比较个性的车型,所以销量上都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3、一方面小鹏也出了超级增程车型,价格也比较低,小米现在势头很猛,一些新车型也是直接竞争理想。此外,各家车企都在学理想去卷配置——冰箱彩电大沙发,我认为接下来理想的日子会更难受。

对于理想汽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前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做出如下四个建议:

1、理想在新势力中率先实现盈利,是赢在产品和技术路线的选择,赢在对用户体验需求的把握和满足。现在亏也亏在产品,MEGA从产品定义到造型以及技术、产品验证,都为今天的困境埋下了伏笔,也许根源在企业的组织结构。

2、增程作为基础业务,纯电作为发展业务,双轮驱动,惟如此,才能迅速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

3、现在的电动智能汽车产品距车形机器人还很遥远,处理好战略的前瞻性与阶段性策略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尽快回归良性经营,另一方面又要把握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与资源配置。

4、正如我前面说的,必须处理好基础业务、发展业务、战略业务的关系,精准配置资源,以足够的韧性应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各种挑战,希望理想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期待理想汽车尽快重回发展快车道,正如李想在三季度电话会的结尾:“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在未来的3-5年内,让理想汽车成为具身智能领域表现最好的企业,用户价值最高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