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诗意栖居 烟火成都——成都七中初中学校2027届“立志成才”集中教育之“职业生涯体验”活动现场速写
发布时间:2025-11-28 14:42 浏览量:1
诗意栖居 烟火成都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2027届“立志成才”集中教育之“职业生涯体验”活动现场速写
刘红斌
2025年11月26日,深秋时节,阳光洒满大地,银杏金色飘满蓉城。成都七中初中学校2027届“立志成才”集中教育系列之“职业生涯体验”活动如期拉开帷幕。
清晨,我们十五班六组同学早早地来到成都规划馆,大伙兴致勃勃地开启了一天的城市规划和人文地理知识体验生活,感知成都的城市名片、人文气息.....
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都在馆里集合,采用高科技手段将电子沙盘、视频互动、电子翻书、3D立体影院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把城市历史和未来愿景运用图片、视频等影像方式生动演绎;多视角、全方位体验成都从古到今的人文地理和美好愿景。
今天,我想带领同学们走出校门,穿视学窗,透过一层最为隽永的文学的滤镜,来重新审视和体味我们这座深爱的城市。让同学们跟随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在一串串美文和诗词当中,感受成都的骨血与灵魂。
今天友情出席讲解的是规划馆漂亮的“金牌”解说刘芳序老师,同学们欣喜地跟随着刘老师的讲解,一边认真观看展墙,一边认真思考,还一边不停地请教问题,得到老师的回应和答复,才满意的点点头,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
九天开出一成都,神话与历史的源起.....
在刘老师引领下,同学们来到历史文化展示区,在欣赏优美的诗词之前,首先回答了一个问题:成都,从何而来?为此,同学们立马拿出了李白的诗《上皇西巡南京歌·其四》,来追溯成都的诞生,大家七嘴八舌,展开了热烈讨论,争先恐后分享和感受其充满了神话般的来历和壮丽色彩.....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同学们畅所欲言,“诗仙”李白用他最具想象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成都的诞生——“九天开出一成都”。这并非完全是诗人的夸张,它暗合了古蜀国那段瑰丽而神秘的历史。在华夏正统史书之外,古蜀国自有其源远流长的文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现,证明了这片土地早在数千年前,就绽放出了令人惊叹的文明之花。在李白的笔下,成都的出现,是上天的杰作,千家万户如画卷般展开。
同学们感悟到,“九天开出”之后,是“人定胜天”的伟业。正是有了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才真正让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从神话的“开辟”,到人类的“开创”,成都的基因里,从一开始就写满了传奇与秀丽。
历史深处的回响——唐宋烟雨润锦城
刘老师指着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壁画说,成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感与人文底蕴和生动的人文气象,有了“天府之国”的物阜民丰,成都自然成为了文人墨客心之所向的栖居地。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读起了印在墙壁的杜甫的诗句《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同学们十分感慨,这是诗圣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了他一生中相对安宁的岁月。这首《春夜喜雨》,写尽了成都春雨的温润与灵性。它不狂暴,不张扬,只是“潜入夜”“细无声”,却在一夜之间,唤醒了整个“锦官城”的繁花与生机。这不仅是写雨,更是写成都这座城市的性格——温柔、包容,富有生命力。
闲适与烟火——人间成都的永恒魅力
如果说唐宋诗词为成都奠定了高雅的基调,那么现代文学则精准地捕捉到了成都最动人的市井烟火气。我引导同学们进行了美文选读:老舍的《成都的春天》。
“成都的春天,是被茶香泡出来的……在成都,几乎每条街都有一两家茶馆。走进去,坐下来,要一碗盖碗茶,你可以从清晨坐到正午,从正午坐到夕阳西下,没有人会来催你。”
同学们都异口同声,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一语道破了成都的生活精彩,一张竹椅,一碗盖碗茶,就是成都人的半个世界。这份“慢”,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洞悉生活本质后的从容与淡定。在茶馆里,时间仿佛变得柔软,这正是成都“巴适”哲学的生动写照。
“在成都,我们喝茶,我们摆龙门阵,我们把一个下午,坐成一把舒适的竹椅”。在慢生活的描述中,却依然传承着那份古老的闲适。她把时间物化了,一个下午可以“坐成”一把竹椅。这种奇妙的想象力,正是源于成都本身所提供的、无比真实的生活素材。
我们又谈到阿来的《成都的味觉记忆》:“成都的空气里,永远漂浮着花椒、辣椒和牛油混合的复杂香气。这是一种能瞬间点燃味蕾,也点燃乡愁的味道。”
美食,是成都烟火气最极致的表达。作家阿来笔下的成都味觉,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基因。这麻辣鲜香,是成都人热情、奔放、敢于享受生活的性格密码,这就是成都安逸、巴适的生活美学。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一个不断生长的成都
成都的魅力,在于它既能守护千年的传统,也能拥抱最前沿的现代;成都的包容、创新与无限可能。
我们读起了赵雷的《成都》,“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同学们讨论热烈,一首《成都》,唱红了玉林路和小酒馆,也唱出了现代人对成都的浪漫想象。它代表的是一种细腻、温情、充满故事性的城市氛围。当我们在太古里的现代建筑群中,依然能望见大慈寺的飞檐斗拱时,我们就明白了,成都的“新”与“旧”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共生的。这正应了李白那句“万户千门入画图”,古今皆是画中景。
大家畅谈不止,“锦江的波光,映照着交子的梦想,千年的商脉,在代码中重新流淌。这里是后羿射日的地方,如今,太阳神鸟正展翅飞向数字的海洋。
从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今天如火如荼的数字经济,成都的创新基因从未断绝。我们用古老的“太阳神鸟”金饰作为城市标识,它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的运动,这不正是今日成都这个从“九天开出”便注定不凡的城市的最好写照吗?
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离不开身边的英雄
在下午的活动时间里,我们还特别请来了一位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老兵,为同学们讲述当年参加战斗,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
他,名叫覃军,二等功荣立者,一位曾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身经枪林弹雨、从战场有幸活着回来的军人,他身上还残留着受伤后的巨大伤痕。17岁那年,他为了让父母点头同意,决定采取“非常手段”,直接闯入会场,毫不畏惧地大声宣告:“我们要去云南!要上前线!”不仅如此,他还准备了《决心书》盖上血指印,分别递交给征兵办和县广播站。这一番“折腾”,反倒让征兵部门主动出面,做起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在“保家卫国”的大义面前,父亲最终无奈地点头,默许了他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的南疆前线,硝烟弥漫的阵地间,没有授勋仪式的庄严,没有聚光灯的瞩目,战士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将信念刻进皮肉。“军魂”二字刚毅如剑,是硝烟中不倒的旗帜;“忍”字内敛如石,是猫耳洞里潮湿闷热中咬牙坚持的韧劲;“与阵同存”四字沉重如山,是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官兵的手臂上,也有着同样印记,鲜红的领章可以暂时卸下,而肌肤上的忠诚永远不会磨灭。
同学们听着听着,仿佛进入了硝烟战场——
当岁月的风沙渐渐抚平猫耳洞的沟壑,当硝烟的味道在记忆里淡成一缕轻烟,有一些印记却从未褪色。它们藏在老兵们卷起的袖口下,留在结痂又愈合的肌肤上,以墨为媒,以血为证,在时光里静静诉说着一段关于忠诚、血性与生死的峥嵘岁月。
猫耳洞的潮湿闷热里,汗水浸透衣衫,却冲不淡肌肤上的墨色;炮火震碎的岩石旁,鲜血染红军装,却让那些印记愈发清晰。这些纹身随着战士们在阵地间穿梭,也目睹了朝夕相处的兄弟在身边倒下,来不及说一句再见。
同学们无比感慨:时光会老,肌肤会皱,但那些墨痕里的忠诚永远年轻。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闪耀着血性的光芒,诉说着那段“生为豪杰,死为英魂”的铁血传奇。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做好人生规划,立志成才,报考军校,投笔从戎,要像覃叔叔那样,不怕牺牲,保家卫国,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结束语
今天,我和同学们从“九天开出一成都”的神话起源出发,走过杜甫的“花重锦官城”,品过老舍的“茶香”,听过赵雷的“玉林路”……一代代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维、立体、充满魅力的成都。
它从神话中走来,在历史中沉淀,于烟火中鲜活,向未来中奋进。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既是闲适的,也是奋进的;它既有阳春白雪的诗意,更有下里巴人的烟火。
这就是成都,一座包容和谐、无限可能的城市,在无私奉献的永恒中、在生生不息的烟火中,奋力向上生长。它的故事,从九天之上开始,如今,正由我们每一个人,继续在这片锦绣大地上深情书写。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文/图:刘红斌(17岁投笔从戎,军旅生涯20载,四次荣立三等功。现已从军队转业到地方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研究,承担统筹和协调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工作任务,参与土地资源管理及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