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认错了,理想汽车营收暴跌36%,真的是因为职业经理人体系吗

发布时间:2025-11-28 12:08  浏览量:2

大家好,我是奕见。

11月26日,李想认怂了,在理想汽车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直言:过去三年,我们搞错了!

那可不嘛,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理想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出炉:营收274亿元,同比暴跌36.2%;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盈利28亿元,骤变为亏损超过6亿元;车辆交付量9.3万辆,同比下滑39%。

李想将问题归咎为过去三年,理想盲目学习成熟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导致决策链条冗长、部门扯皮、效率低下。

他宣布,从今年四季度起,公司将全面回归创业公司的敏捷打法。

但是讲真,理想的问题真的就只有这个吗?

文|奕见

编辑|《奕见谈》

图|网络

没错,理想的成功始于其高效的创业模式。

在从0到1的阶段,公司决策快,执行猛。

一个经典的正面案例是理想ONE的推出,它精准切中了家庭用户对无续航焦虑和奶爸车的需求,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一个细分市场,决策流程之快,执行之坚决,是典型的创业公司打法。

自2022年公司初具规模后,理想开始引入职业经理人体系。

很快,大公司病开始显现。

比如某个关于座椅舒适度的微小改进方案,原本工程师可以直接与设计团队沟通,快速验证。但在新体系下,团队需要先撰写长达数十页的PPT,在跨部门会议上进行多轮汇报和答辩,等待层层审批,整个过程耗时数周,最终因优先级不足或预算流程复杂被搁置。

员工的目标,也从为用户创造价值扭曲为完成上级交代的KPI。

这套体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理想原本敏捷的身手。

全是体系的错吗?

当理想在内部流程中挣扎时,问界却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问界背后是华为深度赋能的精兵作战模式。华为将自身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积累的项目管理经验与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进行了优化,既能保证研发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又能保持前线的灵活性。

在开发问界M9的智能座舱时,华为的工程师与赛力斯的生产团队组成联合战队,驻扎在工厂一线。

软件问题现场发现、现场调试、现场解决,避免了理想内部可能出现的研发部门提交问题-生产部门排队响应-会议协调责任的漫长循环。

这种模式既保留了成熟企业的流程框架,又注入了创业公司的作战灵魂,最终实现了研发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优势。

体系是死的人,人是活的。

职业经理人体系其实也没错,错的是公司有没有灵活应用,有没有针对性调整成为适合自己而已。

管理模式只是理想危机的催化剂,最致命的打击来自于市场。

2025年10月,理想交付3.17万辆,同比下跌38%,环比再降6.4%。

这是其连续第五个月同比下滑,并首次被蔚来和小鹏同时超越。

更扎心的是,其全年交付目标完成率仅51.4%,基本宣告无望。

理想作为蔚小理的领头羊,最快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在市场上怎么突然 就掉队了?

最大的问题,出在自身技术护城河,过于浅薄。

理想凭借增程式技术切入市场,巧妙地规避了早期纯电车的续航焦虑,赚得了快钱。

但增程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个过渡方案,窗口期始终会过去的。

当充电设施日益完善、电池技术持续进步时,增程的市场窗口迅速收窄。

相比之下,蔚来即便承受巨额亏损也坚持砸重金自建超过2300座换电站,构建了坚实的能源补给护城河。

小鹏在城市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上持续迭代,积累了宝贵的真实路况数据,他们一开始就选择了纯电路线这条更艰难的路线,也因此构建了难以被复制的技术壁垒。

理想一度引以为傲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家庭座舱概念,如今已成为所有新能源汽车的标配了,甚至有的油车都开始跟上了。

当理想还在为L系列车型的手势控制识别率做PPT汇报时,问界M9已经通过华为的星闪技术和高性能座舱芯片,实现了多设备无缝流转和毫秒级响应的丝滑体验。

你没有的,别人有;你有的,别人做得更好,这场竞争已然是技术实力的降维打击。

当然理想内部也知道增程的局限,也有在纯电上发力,仓促推出基于800V平台的纯电车型i8和i6。

但由于前期在纯电平台,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上的投入不足,其发布的能效数据、充电速度在对比小米SU7、极氪007等纯电原生猛将时,毫无优势可言。

既无技术爆点,也未能找准精准的市场定位,最终沦为平庸之作。

回顾理想的发展路径。

在技术路线上,选择了门槛相对较低、能快速变现的增程方案。

在产品定义上,聚焦于当时尚未被充分满足的家庭SUV市场,用堆料的方式打造爆款。

妥妥的是一个赚“快钱”的思维。

反观小米造车,首战就杀入竞争最激烈的纯电轿车市场,雷军宣称十倍投入,从电驱、电池到智能驾驶、智能制造,进行全链路自研布局。

即便初期面临巨大压力,但其目的是为了建立贯穿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的技术体系。

再如比亚迪,凭借其十余年如一日对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技术的坚守,最终迎来了技术的爆发与市场的全面认可。

这些企业展现的正是理想所缺乏的啃硬骨头精神。

理想在过去赚快钱太容易,以至于在需要长期主义投入的硬科技上产生了路径依赖和战略惰性。

当市场红利消退,真正的硬仗来临,才发现自己的兵器库里缺少能与对手正面抗衡的重武器。

李想的认错态度是诚恳的,但市场只相信结果。

回归创业模式,听起来是一剂解药,但是回归创业模式,就能挽回市场份额的丢失吗?

L系列销量的持续下滑,究竟是管理流程导致的,还是产品力本身在华为智选车,小米汽车等新一代智能产品面前已显疲态?

纯电车型i8、i6的失利,是职业经理人拖累了研发,还是公司根本就没能打造出有吸引力的纯电技术平台?

即将发布的M系列纯电车型,能否拿出真正领先行业的“黑科技”?

那些已经习惯了PPT汇报、按部就班的中层管理者,能否瞬间切换回创业公司那种日夜兼程、高压高效的状态?企业文化能否重新激活团队的狼性与创造力?

这些都是理想不得不面对的,确实十分现实的问题。

你觉得理想应该怎样,才能止得住颓势呢?

我是奕见,3年自媒体创业,10年写作生涯,只做一件事:深挖互联网人物、品牌、事件背后的故事!谢谢你看我的文章,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