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深读|十个维度看未来五年我国职业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1-28 10:38  浏览量:2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题:十个维度看未来五年我国职业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

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描绘我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这份纲领性文件关乎国家宏观战略,也与劳动者的职业未来息息相关。

中国就业市场正站在结构性重塑的关键节点。未来五年,产业升级、技术变革、人口结构调整等多重浪潮交织,就业生态的核心逻辑将被改写。新华社记者广泛采访,从十个维度观察,勾勒中国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机遇,提供立体的未来职业趋势“导航图”。

新兴产业:催生覆盖研发、制造、运营全链条新岗位

《建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部署“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6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家认为,这些产业的培育壮大,将催生覆盖产业研发、制造、运营全链条的新岗位,构造新的就业蓄水池。

以低空经济为例,据测算该产业仅无人机操控员的人才缺口就有100万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产业所所长王昊表示,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将催生覆盖产业全链条的新岗位,包括研发制造端的装备总体设计师、飞控算法工程师、适航工程师等,运营服务端的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低空飞行器调度平台研发工程师等,基础设施端的电气工程师、低空通航飞行程序设计师等。

这一人才矩阵体现出低空经济“制造与服务融合、软硬件协同”的产业特征,这也是多个新兴产业共同的特点。目前,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的岗位需求旺盛。

数字经济:替代与新生交响的变奏

“黑灯工厂”、无人驾驶涌现,数据录入、搬运码垛等重复性体力劳动正被替代。然而,这样的场景并非数字经济真实全貌。AI在淘汰传统岗位时,也催生一批高附加值的新职业。

过去五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72个新职业中,超20个与人工智能相关,预计每个新职业将在短期内带动30万至50万人就业。

《建议》将“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作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提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从解决AI大模型、算法、算力等技术攻关,到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服务业、生物科技等深度融合,都需要大量人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丁壮说。

应对技术冲击,主动拥抱数字变革是关键。“过去汽车工厂以装配、焊接、检修为主,如今工人从‘拿扳手’转为‘调系统’,变身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运维员等。”王昊说。

劳动者技能门槛持续提升,掌握数字化技能、人工智能基础和跨界协同能力的劳动者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服务领域:民生改善需求将吸纳更多劳动力

《建议》提出“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与民生改善相关的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将吸纳更多劳动力。

对于《建议》提出的“扩大服务消费”,专家认为,精细化、专业化是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在拓展更多就业空间的同时,也倒逼服务业必须加强职业标准化、规范化治理,进一步优化体验感,以此吸引消费者。

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数字经济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快速发展,正加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这得益于统一大市场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和服务半径扩大,而且未来还将为劳动者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专家认为数字化服务类、体验经济类、社会服务类等三类新岗位有望快速扩容。这些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突出“软硬结合”——硬技能包括数据分析、平台操作,软技能如情商、创意、与人共情能力等。

在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服务业吸纳的就业比重超过48%。“对标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就业超过70%,我国服务业吸纳就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苏丽锋认为,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望在未来五年上升至55%左右。

灵活就业:需求将更趋多元

从外卖骑手到网约车驾驶员,从网络主播到内容创作者,灵活就业凭借其低门槛、高弹性的特点,为不同年龄、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各类灵活就业人员,总人数已超2亿。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于晗表示,市场正在创造更多的、高附加值的、多样化的新就业形态工作岗位,满足劳动者多样化就业需求。

《建议》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部署“推动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率”等。

取消超时罚款,通过AI安全防控系统把风险前置,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政策与平台协同努力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将更有保障。

跨境领域:全球化人才走俏

《建议》对今后五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系列部署。专家认为,相关政策对就业趋势的影响将体现在领域更新、空间扩大、技能升级等方面。

近年,越来越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通过跨境电商做起国际买卖,跨境电商也成为就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从前端的直播间到后台的供应链管理,再到企业的海外品牌策划、产品研发,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多元,就业岗位多。

在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推动下,“服务贸易+制造能力”双轮出海的新生态正在形成。有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跨境电商快递市场将直接间接创造就业岗位约4500万个,其中高校毕业生占比超30%。

《建议》明确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政策基调。这意味着随着中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全球治理,精通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全球化人才将成为稀缺资源。

例如即将封关运作的海南自贸港,正加快通过政策创新,掀起招才引智热潮,加快构建起国际化人才生态,岗位需求覆盖旅游、教育、科研、经济、金融、医疗、互联网、航天等领域。

田间创业:乡村振兴为新农人、农创客带来机遇

新农人、农创客带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建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激励各类人才下乡服务和创业就业”等系列部署。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与政策评价研究室副主任黎宇分析,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等举措,激发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领域就业潜力,就近就业渠道不断拓展,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越来越多青年大学生、城市白领等把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机会,带着技术、资金等返乡入乡创业,涌现出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等新职业。

如何让人才在乡村留得下、发展好?部署正在推进:加强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实施一批基层服务项目;打通数据端口,搭建适配农村创业场景的服务生态……

文化产业:新业态新赛道高水平人才稀缺

“文化不再仅是软实力,而是硬产业,市场亟需复合型人才。”苏丽锋表示,未来最有市场的是既懂文化叙事,又擅技术实现的“文化创意工程师”。

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9.14万亿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9.8%。文化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引领消费升级的源头活水。

步入“十五五”,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就越离不开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议》提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实施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随着新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一批新职业如AIGC动画制作员、虚拟场景策划师应运而生。

未来五年,“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对虚拟现实人才的岗位需求将超过680万个。

以“虚拟现实内容创作者”为例,既要掌握3D建模、交互设计,同时需要故事创作能力,游戏、教育等场景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都很旺盛。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张林山表示,随着文化服务业占比提升,预计每年创造百万量级岗位,适合青年及高技能人才。

老龄“订制”:银发经济推动就业扩容

49岁的王汝芳每日奔走在不同家庭,为7名失能患者提供居家照护。今年4月,王汝芳成为全国首批“长期照护师”,月薪7200元,还有五险一金,比持证前收入提高50%。

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4400万人,养老护理员缺口较大,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刚性需求”仍未有效满足。

《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供给。

苏丽锋表示,养老行业正催生万亿规模市场,但也面临观念桎梏、技能短板与待遇保障不足等挑战。

“十五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将双措并举。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推动“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为”,发展银发经济。

27岁的樊金林在河南许昌经营着5家养老院。在这里,老人们组团打电竞、拍短视频。他还组织老年模特队、摇滚队,吸引了800多名会员。樊金林说,养老院要提供情绪价值,真正让养老变“享老”。

养老服务正在从“有人干”向“专人干”转变,一个既体现社会温度又蕴含机遇的就业新图景正在显现。

绿色职业:高质量岗位兼具稳定性和成长性

绿色产业发展催生绿色新工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有134个绿色职业,约占职业总数8%。近年,绿色职业相关岗位数量增长了10倍。

“双碳”领域尤其呼唤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以“绿色建筑设计师”为例,不仅需要掌握可持续材料、能耗模拟等硬技术,更要具备生态设计理念和跨专业协同能力。

“我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五年还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

绿色就业正成为新蓝海,它不拼“996”而拼创新与可持续,苏丽锋表示,这些岗位主要源于“双碳”目标等政策驱动和ESG投资热潮等市场拉动,兼具稳定性和成长性。

在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校园内铺设的光伏板格外醒目。去年12月,该校新设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尚未入学已被企业“预订”。类似“入学即入职”的“订单班”,在新能源行业不是个例。

《建议》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一加一减”,打开了就业新空间。张林山认为,绿色转型将从规模化扩张走向精细化、系统化创新,突破“内卷”困境,打开岗位创造潜力。

区域就业:从“孔雀东南飞”到全域共荣

李兴是一所985高校本科毕业生,他在北京闯荡2年,后回到家乡内蒙古准格尔旗,在能源企业当工程师。回乡前,他权衡在大城市和家乡的职业前景,觉得家乡的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

李兴的经历,是传统就业格局改变的一个缩影。

《建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

张林山表示,伴随区域战略的施行,就业的地理空间将出现从“单向流动”到“多中心集聚”的重构,人才流动的趋势从“孔雀东南飞”“扎堆北上广”,转向全域共荣、“跟着产业地图迁徙”。

有招聘平台报告显示,产业资源正在全国核心城市圈中进行扩散与再平衡。苏州、成都、长沙等城市凭借各自的制造业基础、成本优势或政策扶持,承接一线城市的技术溢出与产能布局,初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态势。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崛起,以及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未来就业机会将呈现多极化、网络化分布。人才可以在多个国家级增长极和区域中心之间进行选择。

《建议》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专家认为,这将带动“县域就业圈”兴起,以县城为载体的就业圈将覆盖制造、物流、电商、文旅、养老等多业态。

中国就业市场的新图景正在打开,在政府、企业、教育界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人岗精准适配、技能持续升级、权益充分保障的高质量就业生态,将令劳动者在时代的浪潮中实现自身价值。(记者熊争艳、龙盼、张晓洁、刘开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