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骤降36%巨亏6亿 李想痛改职业经理人模式回归创业
发布时间:2025-11-28 03:37 浏览量:1
李想认错!理想汽车营收暴跌36%,职业经理人体系为何翻车
2025年11月26日,理想汽车三季度财报的发布打破了新能源行业的平静,274亿元的营收同比暴跌36.2%,净亏损6.24亿元的业绩意味着公司结束了连续11季度的盈利纪录,首次陷入亏损境地。在随后的财报会上,创始人李想罕见低头认错,直言过去三年推行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系是错误选择,宣告全面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这场持续三年的管理实验以业绩滑铁卢黯然收场。
理想汽车曾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一度成为新势力车企的标杆,2024年以1445亿元营收、80亿元净利润的成绩,成为国内首家连续两年营收破千亿的新势力品牌,全年交付量达50.05万辆,彼时的辉煌让管理层萌生了升级管理体系的想法。2022年底,面对行业竞争加剧,理想提出“全面学华为”的口号,引入多位华为、特斯拉系高管,推行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与PBC个人业务承诺绩效模式,试图通过职业经理人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摆脱对创始人个人决策的依赖。
然而这套看似成熟的管理模式,却与理想汽车所处的发展阶段格格不入。职业经理人体系的核心是流程化与制度化,这导致原本灵活的决策链条变得冗长繁琐,层层审批机制严重拖累了市场响应速度。在新能源行业技术迭代加速、市场格局未定的关键期,理想汽车错失了多个产品调整窗口,其纯电车型布局节奏缓慢,i6、i8两款车型月销始终未能突破预期,10月销量分别仅为5775辆和5749辆,与年初规划的月销1.8-2万辆目标相去甚远。同时,PBC绩效模式与销售业绩强绑定,引发区域恶性竞争、内部刷单等乱象,进一步侵蚀了品牌口碑与经营效率。
管理体系的水土不服很快传导至业绩层面。2025年三季度,理想汽车交付量仅为93211辆,同比骤降39%,叠加MEGA车型召回带来的11亿元成本计提,公司毛利率大幅下滑至16.3%,较去年同期下降超5个百分点。即便剔除召回影响,20.4%的毛利率仍难掩盈利压力,而989亿元的现金储备虽在行业内仍具优势,但较此前的1069亿元已有明显缩水。更严峻的是,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增程式电动车市场份额连续五个月萎缩,10月已跌至7.5%,纯电车型成为主流赛道,而理想在纯电领域的竞争力尚未形成,双重压力下营收暴跌成为必然。
李想在财报会上的反思揭开了管理模式失效的核心逻辑:职业经理人体系适用于行业格局稳定、技术迭代缓慢的成熟期企业,而当前新能源行业仍处于剧烈变革期,行业地位尚未稳固,显然不具备适配土壤。他坦言“过去三年努力学习职业经理人体系,却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并以英伟达、特斯拉仍坚持创业公司管理模式为例,印证了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对科技企业的重要性。事实上,早在2024年,理想内部就已出现管理松动的迹象,各部门推行的KPI考核与分层审批制度引发内部质疑,部分投资者甚至通过减持股份表达担忧,只是当时的调整未能触及根本。
面对困局,李想启动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宣布从2025年四季度起全面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通过组织重组裁减冗余流程,提升薪酬激励留住核心人才,一次性调整核心管理层聚焦产品核心。新的管理模式聚焦四大核心:以深度对话替代层层汇报,以用户价值替代单纯交付指标,以效率提升替代资源占有,以解决关键问题替代信息不对称避责。这一系列调整直指职业经理人体系的弊端,试图让企业重获初创期的敏捷性与战斗力。
此次管理模式的回归,本质上是理想汽车在生死线边缘的战略纠偏。在新能源淘汰赛下半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头部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理想汽车全年120亿元的研发预算中过半投向人工智能领域,押注VLA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技术,试图以技术突破打开新增长空间。但技术转型需要高效的管理体系支撑,回归创业模式既是对过往错误的修正,也是为技术创新铺路。不过,这场变革能否见效仍待时间检验,毕竟组织文化的重塑非一日之功,而市场留给理想的调整窗口已然有限。
理想汽车的经历为成长中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深刻启示:管理体系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适配与否的区别。盲目照搬成熟企业的管理模式,忽视自身发展阶段与行业特性,反而会束缚企业活力。李想的认错与纠偏,展现了创始人的担当,却也暴露了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对管理本质的认知不足。对于理想而言,回归创业模式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保持灵活决策的同时构建可持续的运营体系,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才是其摆脱困境的关键。在新能源行业的寒冬中,这场管理变革能否让理想汽车重焕生机,值得行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