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谱写盐碱地上的“绿色答卷”——记东营职业学院躬耕在盐碱地上的农业博士们
发布时间:2025-11-27 21:44 浏览量:1
山东东营,这片拥有341万亩盐碱地、占山东省盐碱地面积38%的土地,曾经被视作山东的“北大荒”,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困难重重。但如今,有这样一群“拓荒者”——东营职业学院农业博士们,他们以科技为笔,以坚守为墨,在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上书写着“点碱成金”的奇迹。陈壮壮,深耕盐碱地生态草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用科研成果赋能国家战略与乡村振兴;陈锚,专注南美白对虾育种与盐碱地水产养殖创新,破解高盐度养殖难题,带动万千农户增收;赵春,以中草药为媒,助力盐碱地改良与人才培养……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践行使命、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让盐碱地长出“生态草”,培育农业新力量
“作为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是根本;作为科研人,服务国家战略是使命。”这是陈壮壮常挂在嘴边的话。无论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是实验室里的悉心指导,他都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理想信念。依托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深度合作,陈壮壮全身心投入盐碱地生态草牧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成为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生态草牧业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连续多年扎根黄三角盐碱地,协助建设盐碱地全梯度饲草资源圃300亩,服务科研团队年种植耐盐碱饲草资源3000余份,为耐盐碱饲草种质筛选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科研不能脱离实际,要解决产业痛点。”这是陈壮壮始终坚持的科研理念。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他将科研成果与当地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取得了一系列扎实成效:与科辰硕丰(东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广草-草轮作和草-粮轮作模式,示范面积超万亩,累计服务盐碱地饲草种植超1万亩;与山东丰源林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承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生态草牧业产业园,支持园区建立饲草加工检测平台,年加工青干草10000吨、种子5000吨以上;与山东惠新产业投资集团合作,服务600亩草畜一体化示范园区和草畜一体化交易平台。历经多年努力,助力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完成从种子、种植到加工、检测、储存、贸易及销售的饲草全产业链布局。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探索盐碱地农业发展新路径。陈壮壮协助农高牧业等公司开展沼液消纳地改良,推广甜高粱、狼尾草、苜蓿等饲草种植2000余亩;与建投集团合作,完成小清河1000亩水库复垦地的改良与甜高粱种植;服务一邦公司在垦利打造“3000亩耐盐碱作物全梯度试验中试基地”。2024年以来,协助山东盐碱地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黄三角农高区喀什基地(230亩)。在技术层面,创新应用“诱导剂+”体系,于盐碱地大棚成功种植番茄、辣椒等经济作物,实现了显著增产。
“不断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一线转化”,是陈壮壮多年教学与科研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他主持签订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团队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方案”,主编教材1部、参编2部,发表论文7篇,用扎实的理论成果丰富教学内容;用心指导学生团队参与“挑战杯”“黄炎培”等创新创业大赛,斩获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若干,育人成果得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育出抗盐“渤海虾”,带动农户富起来
深耕对虾育种,破解高盐养殖难题。“让南美白对虾在高盐度盐碱地活下去、长得好,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1975年出生的陈锚,是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也是第七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虾蟹类委员。自2001年起,他便开启了南美白对虾选育工作,成为国内最早涉足该领域的科研人员之一。多年来,陈锚主持参与研发推广“科海1号”“中兴1号”“海兴农2号”“壬海1号”“渤海1号”5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尤其在抗高盐度育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广泰1号”“科海1号”基础上引进厄瓜多尔野生种质资源,首次利用基因图谱开展抗高盐分子育种。2022年,其培育的“渤海1号”被农业农村部原良种委员会认定为新品种,成为国际上首个抗高盐度的南美白对虾品种——在盐度40-60的盐碱地环境中,养殖成活率提高14.5%,生长速度提高10.8%,亩产平均提高27%,彻底破解了高盐度盐碱地养殖难题。
创新养殖模式,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光有好品种还不够,还要有科学的养殖模式。”在“渤海1号”推广过程中,陈锚创新构建“杜氏盐藻—丰年虫—南美白对虾”生态循环养殖体系,充分利用盐碱地卤水梯度特性:初级海水(40-65)养殖“渤海1号”,初级卤水(65-95)养殖丰年虫,中级卤水(>95)提取溴素,饱和卤水制盐和苦卤提取钾镁,形成“一水多用、梯次利用”的绿色循环模式,相关技术获“一种海水综合利用方法”专利授权。针对北方地区养殖时间短的问题,他研发温棚养殖技术,通过三茬放苗错峰利用水体,提高对虾成活率,培育大规格虾,获“一种北方大棚对虾轮作的养殖方法”专利;同时,围绕生态养殖,研发“高品质虾的生态养殖方法”“一种无公害对虾的生态养殖方法”等20余项专利,让盐碱地水产养殖既环保又高效。
技术推广惠民,助力乡村振兴。“科研成果最终要惠及农户,带动大家增收致富。”这是陈锚的初心。早在2015年,他便赴厄瓜多尔开展对虾选育工作,建立家系3258个,推广养殖面积35万亩,使当地对虾产量从25万吨升至60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超15亿美元,同时为国内海大集团、南疆公司等企业引种12批次。2019年回国后,他专注抗高盐度对虾选育与推广,近2年累计推广养殖面积超1000万亩,服务养殖主体300余家,带动新增销售额15.6亿元,利税约3亿元。他创新“公司+合作社+渔户”模式,吸引700多户渔户参与盐碱地对虾养殖,每户年收入超20万元,让盐碱地变成了农户的“致富田”,为盐碱地地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
以中草药为媒,助力盐碱地改良与人才培养
赵春自2006年从山东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便投身到黄河三角洲的科研工作中。“我就是想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上,找出中草药能扎根、土壤能变好的路子,让不毛之地也能出效益。”她深入研究发现,部分中草药不仅能在盐碱地生长,还对土壤改良有着积极作用。多年来,她围绕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药用植物展开研究,系统梳理了盐碱地特征、耐盐植物研究历程,构建起中药材生产技术体系。为筛选出最适宜盐碱地生长的中草药品种,赵春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试验。他们奔波于田间地头,在不同盐碱度的地块上种植各种中草药,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抗逆性等。经过无数次尝试,成功筛选出丹参、薄荷、金银花等适合在当地盐碱地种植的品种,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解决了东营、滨州等地的中药材种植技术难题。除了品种筛选,赵春还在土壤改良技术上取得突破。她研发的微生物-中草药合剂,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和中草药的特殊成分,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盐碱度,为其他植物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研成果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真正发挥价值。“成果不能只停在实验室里,得送到农民手里、用到田里,让老乡们靠盐碱地也能增收致富,这才是真本事。”赵春深知这一点,她投身技术推广工作,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作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赵春经常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在利津县明集乡,她为帮扶村产业发展出谋划策。赵春还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盐碱地中草药种植产业化发展。她与山东本地多家农业企业合作,建立种植基地,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帮助企业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经济效益上亿元。
在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同时,赵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先后为学生讲授《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组织培养》等多门专业课,“教学生不能只讲书本知识,得把盐碱地的实战经验带进校园,让他们既懂理论又会实操,将来才能接好盐碱地治理的接力棒。”赵春带领教学团队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学科设置,围绕盐碱地改良与利用相关专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她科研成果丰硕且积极推广技术,在全国乡土草种质资源调查学术研讨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青年科技论坛、中国草学会年会等多个学术会议上,围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中草药品质形成、药用植物研究等主题作专题报告,引发热烈反响并获专家好评,而这些科研实践也成为了教学的鲜活素材。相关教学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累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几千名。她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指导的学生团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在她的引导下,一批又一批怀揣着 “学农爱农、强农兴农” 梦想的学生,投身到农业领域,为盐碱地治理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在东营职业学院,像陈壮壮、陈锚和赵春这样的农业博士还有很多。这些农业博士们,以科技为先导,以教育为根基,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用知识与汗水诠释着对农业的热爱与担当,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盐碱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