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李想终于承认,他们走错了方向

发布时间:2025-11-27 20:01  浏览量:1

编辑|郑玄

11 月 26 日,理想汽车交出了一份让人「五味杂陈」的成绩单。

看着财报上的数字,很多投资者可能会皱起眉头:营收同比下滑 36.2%,曾经引以为傲的整车毛利率掉了 5 个百分点,净利润更是直接由盈转亏。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个曾经充沛的自由现金流,这次也出现了流出。

如果只看这张表,你可能会觉得理想「病了」。

但有意思的是,在随后的财报电话会上,李想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去解释业绩指标的变化,也没有用话术来粉饰短期业绩的震动。相反,他直接抛出了一项关乎理想汽车未来命运的重大决定:终结过去三年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实验,全面回归「创业公司」模式。

很多人把理想的这次调整,看作是「深蹲」。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蹲下去容易,接下来它还能不能起跳?

01

「纯电新兵」的阵痛

如果把时间拉长,2025 年 Q3 无疑是理想汽车最艰难的一个季度。

先看最直观的营收和交付。曾经,理想靠着「增程」的差异化产品,精准击中了大家的里程焦虑,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分别跑出了 181% 和 78.7% 的惊人增速,成为细分市场领头羊。

但到了今年 Q3,这个神话暂停了。

2025 年三季度理想主要财务指标 | 来源:理想汽车业绩报告

数据显示,三季度理想交付了 9.3 万辆。虽然勉强保住了此前给出的指引下限(9-9.5 万辆),但这可是同比下降 39%,环比下降 16.1% 的成绩。营收也随之缩水至 274 亿元,同比跌了三成多。

这背后发生了什么?简单说,是新旧产品切换的「阵痛」。

在这个「金九银十」的关键档口,理想正处在从「只靠增程」向「增程+纯电」转变的磨合期。一方面,曾经大杀四方的 L 系列,面对竞争对手的围剿和纯电续航的提升,统治力在下降;另一方面,新推的纯电车型 i8 反响平平,而本该走量的 i6 虽然订单不错,却卡在了产能爬坡和供应链上,没能及时转化成实打实的交付量。

如果说销量下滑还在意料之中,那财报里最扎眼的,肯定是车辆毛利率跌到了 15.5%。要知道,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 20.9%。对于一家向来以「抠门」和「高效率」著称的企业,这种表现确实罕见。

是理想卖车不赚钱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秘密。

理想 CFO 李铁在电话会上点破了玄机:Q3 计提了约 11 亿元的 MEGA 召回预估成本。这源于 10 月底的一次大规模召回,涉及 1.1 万辆车,原因是冷却液问题可能引发电池风险。

这笔钱花得值不值?我认为非常值。MEGA 作为理想冲击高端纯电的旗舰,虽然销量未达预期,但通过主动召回更换电池来保障用户权益,是在为品牌信誉「填坑」。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把这笔一次性计提剔除,理想的车辆毛利率实际上依然维持在 19.8% 的高位。在营收腰斩、纯电(通常毛利低)占比提升的情况下,还能守住接近 20% 的毛利线,说明理想那套强悍的成本控制体系仍然非常有韧性。

同时,让资本市场警惕的是,Q3 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 74 亿元,自由现金流更是负的 89 亿元。净利润也从去年同期的赚 28 亿,变成了亏 6.24 亿。

虽然理想账上还躺着近千亿(989 亿元)的现金储备,看起来「家底厚实」,但单季度几十亿的流出速度,依然让人有些担心。

02

组织大变局:创业模式回归

其实,昨晚最让我震撼的,不是亏损,而是李想关于「组织」的大段复盘和规划。他承认,过去三年学习苹果、微软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是一个错误。他们努力学习,「却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这句话从一位千亿市值公司掌门人嘴里说出来,分量极重。

为什么「职业经理人」模式失效了?

李想的逻辑非常清晰:职业经理人模式(流程、汇报、避险)适用于行业格局已定、技术迭代缓慢的成熟期。而现在的汽车行业,AI 技术日新月异,淘汰赛正如火如荼。

在这样一个「乱世」,层层汇报的流程就是效率的毒药。当一个决策需要经过三层 PPT 汇报才能落地时,市场机会早就没了。李想敏锐地发现,英伟达和特斯拉——这两家全球最强的科技公司,依然保持着「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

在产品背后,理想更看重的是组织 |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从 2025 年 Q4 开始,理想将全面回归创业模式。理想表示,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管理颗粒度的剧变:从「汇报」到「对话」: 减少 PPT,增加面对面的深度碰撞。从「资源占有」到「效率提升」: 去年花 10 块钱做的事,今年必须花 8 块钱,省下来的 2 块钱去投未来。从「避责」到「解决关键问题」: 职业经理人倾向于制造信息不对称来保护自己,而创业者必须直面血淋淋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李想的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试图亲手剥离掉大公司滋生的「赘肉」,让这个拥有数万名员工的庞然大物,重新找回 2019 年那种「向死而生」的战斗力。这注定是一场极其痛苦的「手术」,但对于当下的理想汽车来说,想要在 AI 时代的牌桌上活下去,这或许是正确的解药。

03

AI 故事:是资本春药,还是新引擎?

在财报电话会上,李想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在讲「AI」、「具身智能」和「端到端」。

在产品层面,李想表示,未来十年,理想不能只是参数内卷,也不能功能堆砌,而是要做「具身智能机器人」。

李想认为,目前的电动车竞争已经陷入了「红海」:续航多 20 公里、屏幕大 2 寸、价格便宜 5000 块……这种同质化竞争没有尽头。他试图跳出这个维度,汽车不再是被动等待指令的机器,而是具备感知、思考、执行能力的「主动智能体」。

为了实现这个愿景,理想亮出了藏在桌下的底牌:感知层面,抛弃现有的 BEV(鸟瞰图)技术,转向 3D ViT(视觉 Transformer);算力方面,理想自研 M100 芯片。CTO 谢炎透露,这款专为具身智能设计的芯片,配合自研 OS,性价比是目前高端芯片的 3 倍。预计 2026 年上车。

理想希望通过软硬件全栈自研,实现真正的端到端智能。这也是特斯拉正在走的路径,理想正在从「也是特斯拉的学徒」变成「最像特斯拉的对手」。

智能电动车已经满足不了理想的野心,接下来的目标是具身智能 |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更有意思的是,李想的野心似乎不止于车。他在社交平台上透露将发布「理想 AI 眼镜」,并称其为「理想最好的人工智能附件」,甚至连 AI 音箱也在考虑范围内。这些都表明,他希望理想的 AI 能力,能渗透到用户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不仅仅局限于驾驶舱。

如果单从财务数据看,理想 Q3 的业绩报告是一份「不及格」的答卷:营收下滑、利润亏损、自由现金流流出……但从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看,却可以看到了一种难得的「清醒」。在大多数车企还在为「多卖几辆车」而疯狂打价格战、堆配置的时候,李想选择了在财务最困难的时候,做最难的事情:重塑组织、自研芯片、押注具身智能。

李想在赌,赌 AI 时代汽车的终局不是「移动的沙发」,而是「移动的机器人」;他在赌,只有回归创业公司的敏捷,才能在巨头环伺的下半场活下来。这场豪赌的结局尚未可知,但至少,他没有选择在温水中慢慢沉没。

极客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