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民绑在土地上绑不住,如果种地赚钱赚大钱,农民自然职业化
发布时间:2025-11-27 11:43 浏览量:1
最近,中国经济网发布文章《加快农民职业化应对“谁来种地”》。
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不过,个人以为,应对“谁来种地”难题,职业化不是目的,如果能让农民种地赚到钱赚到大钱,农民自然就会“职业化”。
过去,农民被土地束缚,往往与贫困、辛劳画上等号。但如今,时代已发生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耕地有旋耕机,播种有播种机,收割有联合收割机,农民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水利化建设稳步推进,灌溉设施日益完善,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国家大力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地的产出能力。这些变化为农民职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种地不再是苦差事,而是充满希望的产业。
农民职业化,必须让农民通过种地获得可观收入。这需要多管齐下、精准发力。
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增收的有效途径,以玉米大豆为例,国外有许多先进做法值得借鉴。
在工业原料方面,德国对玉米的加工利用十分出色。他们通过特殊的工艺,从玉米中提取出玉米纤维,这种纤维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建筑材料等行业。用玉米纤维制成的汽车内饰材料,不仅环保,还能降低汽车重量,提高燃油经济性。此外,玉米纤维还可用于生产环保型包装材料,替代传统的塑料制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其大豆加工业以技术先进、规模庞大著称。美国大豆业不仅注重初级加工产品的生产,更在精深加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美国企业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从大豆中提取出高纯度的大豆异黄酮、大豆磷脂等功能性成分,这些成分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同时,美国还开发出多种以大豆蛋白为原料的肉类替代品,如大豆组织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这些产品不仅口感接近肉类,而且富含优质植物蛋白,深受消费者喜爱。
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也十分关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品牌是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各地应深入挖掘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独特标识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同样能增加收入。农业不仅是生产产业,还具备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让城市居民走进农村,体验田园生活,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又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农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种植养殖和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