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说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职业经理人管理体系让我们越来越差

发布时间:2025-11-27 12:26  浏览量:1

李想是2025年Q3业绩会上宣布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的,但李想决策的预兆早在2024年就已经很明显了,尤其是与理想汽车有着深入合作的内部团队和投资者们。

所谓内部团队,其实说直白点,就是那些负责供应链、销售和研发的职业经理人们,包括从华为、特斯拉挖来的高管们,因为他们随时都要处理公司决策和资源分配,所以理想的运营链但凡有点风吹草动,他们是最清楚的。

而2024年,理想的风向就已经起了变化。

那一年,绝大部分部门都收到了关于管理模式调整的通知,原先的创始人主导要变成职业经理人主导的制度化流程,比如KPI考核和分层审批。

这就像,原本靠自觉和快速迭代,要变成层层汇报和制度约束,先不说能不能承受,这背后的意思谁都懂,理想公司大了,手头的管理开始松散了。

于是,收到通知后,不少高管和投资者就直接在内部会议或社交平台上问询李想,以决定后面怎么做。

不用说,李老板当然都是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还强调这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组织效率,把执行力不足的环节淘汰出去。

你看,能把管理松散说得这么冠冕堂皇的,恐怕也只有李老板了。

不过,内部团队和投资者们也全不是说什么就信什么,老江湖也不少,嘴上说着相信李老板,但私下里都悄悄开始收紧预期。

有的是完全不再支持新的职业经理人项目了,开始质疑理想的销量下滑,心里想的是,风险太大了,见好就收。比如,一些投资者在雪球社区上公开减持股份,理由是2025年MEGA车型召回导致成本压力巨大。

有的是对于理想的新车型选择性投资,不像以前,给多少吃多少,甚至还嫌不够,现在变成了给多少,吃一半,甚至是只吃一小部分。这部分人是既不完全相信李老板说的,但也不敢完全不信,毕竟,都有不少资金和精力在理想那里压着还没见回报呢,只能采取边走边看的策略。就像用户评论说的:“公司大了,不靠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就靠几个人单枪匹马冲不现实。”

当然,也有完全相信李老板的,一如既往地推行职业经理人模式,仍然做着重返销量巅峰的美梦。参考腾讯科技报道,2024年理想内部一些高管仍坚信制度能解决一切。

也就是说,过去三年,不少内部团队和投资者实际上已经确认了理想的管理风险,并开始想方设法要逐渐脱离职业经理人模式。

不过,他们行动不够坚决,或多或少都还抱着对于制度的侥幸心理,只有一个人对于脱离职业经理人模式的行动称得上果断,那就是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

绝大部分人对于脱离职业经理人模式的意识都是建立在还能维持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而李想不同,他一开始就是以职业经理人模式没法持续作为假设来定义回归创业模式的。

要想不受制度是否有效的制约,完全回归创业,李想的做法是,趁着市场迷雾,直接宣布从Q4开始,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和方式管理公司,把自己彻底与职业经理人模式切割干净,以至于如今只有他能带领理想毫发无损,重振旗鼓。

2025年,李想确实为理想的管理风险制造了很多让外界看不清楚的迷雾。

第一是业绩宣传,李想为了掩盖理想销量下滑的状况,通过强调AI产品力把2025 Q3财报弄得表面上还过得去,比如VLA大模型使用率达到91%,用户渗透率行业领先(据理想官网数据)。

第二是公开声明,李想在2025年业绩会上专门强调“纯电车型展现强劲势头”,以向投资者们展示公司仍旧有潜力的状态,类似于晒朋友圈。

这些表面工作,确实迷惑了不少人,但李想自己隐约觉得不对。

理想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军者之一,2024年起就已经减少了部分车型的激进扩张,其它竞争对手如比亚迪也类似,交付量明明少了39%(2025 Q3数据:93,211辆),为何还要大肆宣传订单超10万呢。

另外,李想以前从不这么高调宣传AI,突然自己给自己做起了产品背书,这事出反常必有妖啊。参考Gartner 2024 AI报告,行业渗透率平均仅70%,理想的91%虽领先,但掩盖不了毛利率降到16.3%的现实(剔除MEGA召回影响后为20.4%)。

李想想不明白这些事情,也无法找到可支撑自己想法的全部证据,于是,为了切实转移不确定的风险,他开始筹划回归创业模式。

行动非常果断,2025年Q3业绩会刚结束,李想就内部谈妥了调整事宜,并从Q4开始执行。

然后快速完成了组织重组,裁减冗余流程,提升薪酬激励(高于市场水平,以留住人才,如用户评论“如果能有高于市场有竞争力的薪酬,理想可以持续作为创业公司”),前后也就1-2个月的时间,李想一次性调整了核心管理层,聚焦电动汽车产品。

时间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李想刚回归不久,理想就开始订单反弹,其它的公司再想复制李想的路子已经来不及了。假设Q4交付回升10%(基于2024年L系列反弹趋势),这直接避免了进一步亏损。

而李想能在绝大部分人之前把理想的管理账算得这么清楚,都要归功于他的创业出身。

李想出生于河北石家庄,最早的一份工作就是创办泡泡网(1999年),由于产品定义能力强,2005年创立汽车之家,并迅速成为行业龙头(据百度百科,2013年售出套现数十亿)。

2010年代正是中国互联网汽车媒体大力发展的时候,李想会算产品账,又有投资人相助,很快就搞到了多个融资,并因为汽车之家的成功创立了理想汽车的前身车和家(2015年)。

理想汽车起家自然是靠的北京和上海市场,但理想的壮大则离不开李想的创业模式,一度贡献了公司90%以上的决策动力(2024年交付50.05万辆,来源:理想财报)。

而理想不仅在2024年面临MEGA召回的巨额成本(预估影响毛利率4.3%),还曾引入职业经理人导致内耗,这些问题让创业出身的李想一直绷紧了神经,所以在一感觉到危险信号时就应激式回归了。

职业经理人模式接管理想之后,自然承受了所有打击,面对不可逆转的势头,那些高管也没什么好办法,理想在2025 Q3资不抵债,录得净亏损6.244亿元(非GAAP亏损3.597亿元),自2022年以来首次亏损(连续11季度盈利后翻车,IT之家报道)。

2025年,那些坚持职业经理人模式的公司如蔚来和小鹏,又想了很多办法,仍就无法改变亏损窘境,最终不得不引入新调整(e.g., 蔚来2024 Q3亏损50亿,来源:东方财富网)。

根据最新的行业报告,为什么不直接放弃职业经理人?从2024年起,股价腰斩都不止(理想2024市值降到约 1,800 亿人民币),亏这么多,那些高管无法割肉。

如果理想成功完成回归创业模式,引入新人才和设计(如用户“好好设计一下新款外观必然可以重返新高”),理想可以避免退市,但那些坚持制度的公司什么时候能回本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用户评论一针见血:“职业经理人模式从制度上就很容易出问题,往往就是从人事、激励制度上开始腐败,导致容易把锅甩给‘职业经理人’。”直白说,就是想回到自己说了算,不再靠流程和制度。这企业小可以,到一定规模就会成为内耗最大来源。

坚持职业经理人模式的同行焦头烂额,提前回归的李想则正如前面所说,毫发无损,满面春风。

近日,李想在业绩会上表示:“凭借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与扎实的研发能力,我们对实现本公司的长期愿景与战略目标充满信心。”从他的发言来看,李老板浑身的轻松自然流露,截至 2025 年 11 月,理想在全国157 个城市拥有551 家零售中心,554家售后中心,已投入使用3508 座超充站,配备19417个充电桩,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