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拼学历拼情商,职业“装孙子”月入三万,新职业已成正规服务

发布时间:2025-11-27 01:04  浏览量:3

哈喽,大家好,小圆这篇评论,主要来聊聊最近悄悄火起来的一个新职业,“外包儿女”,一边是独居老人盼着有人陪聊天、陪看病,年轻人靠着这份“临时尽孝”的活儿月入上万,

这种“两厢情愿”的交易,到底是填补孤独的温暖解药,还是时代催生出的无奈选择?别急,咱们慢慢拆解,先从这份职业的由来聊起。

在大城市里,藏着不少“空巢老人”,他们年轻时把孩子培养得很优秀,看着子女出国定居、异地打拼,心里满是骄傲,可转头回到空荡荡的家,就只剩电视声和翻来覆去的回忆,北京有位七旬老人就说,原单位里子女定居国外的家庭快占四成。

她甚至调侃“下辈子不把孩子养这么优秀了”,这话里不是怨,是藏不住的孤独,正是这种没说出口的需求,让“外包儿女”这个职业冒了出来,年轻人在网上发帖接单,陪逛陪聊、买菜做饭、陪同就诊,服务清单列得明明白白。

有句调侃说得挺实在:“与其在职场看老板脸色当孙子,不如给老人当回真孙子,至少挣得踏实。”收费也分档次,新手一天几十块,经验足的熟手一单就能拿五百,拼点的人一天跑三四单,月入两三万真不是夸张。

表面看是拿人钱财,替人尽孝,实际上是年轻人蹭到了长辈的温柔,老人沾到了年轻人的活力,这种双向治愈,正是这份职业最动人的地方,而除了情感陪伴,老人们还有更实际的需求,这就让“外包儿女”的业务范围越扩越广。

对部分老人来说,“雇儿女”可不只是为了排遣孤独,更是为了撑面子、求安心,就说养老院里,谁家子女常来探望、周末接去吃饭,都是老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没人探望的老人,难免会被冷落,辽宁大连有支“假儿子团队”就是这么起家的

原本做家政护送,后来有客户拜托“替我去看看爸妈,怕他们在养老院受欺负”,一来二去就成了主业,这支团队里有退伍军人、有律师,收费从五百到两千不等,忙的时候月入过万,团队也从9个人发展到上千人。

他们可不是随便陪聊几句,得会察言观色哄老人开心,懂基础护理,还得能应对突发状况,有雇主就坦言,找“假儿子”就是为了给老人撑场面,“怕爸妈没子女在身边被欺负”,更有没子女的老人主动雇人定期上门,就为了减少被忽视的风险。

除了面子,安全感更是刚需,现在大医院的流程复杂,挂号、排队、取报告一套下来,年轻人都头疼,更别说老人了,于是陪诊、代问诊成了“外包儿女”的热门业务,半天两百、全天一千的价格很常见,还有老人去银行办业务也会雇人陪同,就怕自己搞不懂流程填错表。

从陪聊解闷到陪诊办事,“外包儿女”的服务越来越细化,本质上是接住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和现实困境,而这份需求背后,还有一群心怀愧疚的子女,他们没法陪在父母身边,只能花钱请人代劳。但除了付费雇佣,还有些年轻人用更温暖的方式参与进来,那就是“共享儿女”。

在“外包儿女”之外,社交平台上还兴起了“共享儿女”的互助模式,发起者大多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他们自己没法陪爸妈,就想着“我帮别人照顾老人,说不定哪天就有人帮我照顾爸妈”,没有合约,没有报酬,全凭一句“互相帮衬”的默契。

去年有个视频在网上流传,成千上万的人在评论区留言承诺:“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会在安全前提下伸把手。”深圳有个女孩的经历特别有代表性,她远在东北的父亲突发旧疾,自己赶不回去,是哈尔滨一个陌生男生帮着跑了两趟医院,挂号拿药还发视频报平安。

后来她也加入互助队伍,陪陌生老人逛超市、给环卫工人送水,她说这不是志愿服务,是“还人情,也是攒温暖”,其实不管是付费的“外包儿女”还是免费的“共享儿女”,核心都是在填补亲情缺位带来的空白。

我们得承认,“外包儿女”永远替代不了亲生子女的陪伴,金钱也买不来真正的亲情,但它的存在,至少让独居老人不再孤单,让远方子女少点愧疚,让年轻人多了份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温暖从来都不是单向的。

岁月流转中,老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或许在改变,但人们对温暖和陪伴的需求从未变过。无论是“外包儿女”还是“共享儿女”,本质都是对“爱与陪伴”的追求,而这份追求,才是让我们的社会始终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