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人员和经费“只减不增”?医院编外人员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11-26 14:55 浏览量:3
在当前财政压力驱动下,“编外人员数量和经费只减不增” 已从政策构想落地为多地实践。
2023年新闻报道湖北十堰市当地摸清市直编外人员总量3400人,清理规范后减少326人,节省财政成本约1500万元。
湖南溆浦县2021年起实施编外人员“双减”举措,三年共减少财政供养相关人员577人,每年减少财政负担超5000万元
种种迹象在暗示严控编外人员数量和经费是今后的大趋势。
目前,不少基层医院的编外人员比例已经超过60%,有的甚至达到70%。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护理、医技(包括检验、药剂、放射等等)、行政后勤等岗位,承担着大量基础性、辅助性工作。
在各基层医院,编外人员不像行政单位一样,他们不是边缘人,而是支撑日常运转的隐形支柱,承担着临床一线的工作,他们可能是护士站里忙碌的身影,是药房里的调剂人员,是行政岗位上的后勤人员。
然而,有些医院可能同工不同酬,意味着编外人员可能承受着薪酬待遇偏低、职业发展受限、社会保障不足的压力。
更严峻的是,医院正面临“有编补不上”和“无编补不了”的双重矛盾。医生缺口巨大,很多时候放出来的医生编制无人报考,临时缺岗难以补充。
首先是服务质量的下滑。编外人员数量减少,意味着现有人员需要承担更多工作,直接导致工作负荷增加、服务时间减少,患者就医体验将大打折扣。
其次是医疗安全的隐患。人员不足会增加医疗差错风险,特别是在急诊、重症等关键岗位,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最后是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待遇不高、发展受限,再加上政策压力,优秀的编外人员可能选择离开医疗行业,进一步加剧人才短缺。
以下是本人个人认为可行的一些应对策略:
一是提升自身竞争力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考取相关证书,提升专业能力,特别是要努力考取职称,争取一次过。主动学习信息化技术,特别是要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增强自身不可替代性。
二是要争取合理权益
签订劳动合同时仔细研读,关注社会保障政策,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三是探索职业发展新路径
关注当地转编机会,如控制编,积极参与公开招聘。如今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多关注健康管理、养老护理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机会。
四是做好职业规划
明确短期和长期职业目标,制定可行计划,保持积极心态,不断调整适应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为职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这样的政策如果落实到基层医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倒逼我们思考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如何让每一位医疗工作者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发展。
对于编外人员而言,这既是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也是提升自我、实现价值的契机。在政策约束与职业发展之间寻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