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赛道备赛方案

发布时间:2025-11-26 10:35  浏览量:3

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赛道备赛方案

本方案紧密围绕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赛道(赛道编号:WVCSC25028)的竞赛规则与评分标准,结合“双碳”目标下的行业需求,以生态环境部《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为技术导向,融合AI遥感监测、智慧环保系统等前沿技术,构建“理论扎实、技能精湛、安全规范、创新实用”的全周期备赛体系,助力参赛团队精准对接竞赛要求,实现综合能力与竞赛成绩的双重突破。

一、备赛目标

以大赛“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应用价值、团队合作、创新创意”五大评分维度为核心靶心,结合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实操特性实现靶向提升:

技能水平(权重60%):熟练掌握环境监测(水质/大气/土壤指标检测)、污染治理工艺操作(VOCs净化、废水处理)、生态修复技术(湿地重建、矿山复绿)、智慧环保设备运维(无人机航测、AI监测系统)等核心技能,精准完成污染溯源分析、治理方案设计及效果评估,确保操作符合《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等行业标准,力争该指标得分50分以上。

职业素养(权重10%):强化生态环保行业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与安全合规意识,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做到数据真实可靠、操作规范严谨,确保满分或接近满分。

应用价值(权重10%):参赛项目聚焦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园区碳足迹核算、固废资源化等行业痛点,贴合智慧环保升级需求,具备明确的实际应用场景与生态经济效益,稳定得分8分以上。

团队合作(权重10%):打造分工清晰、响应迅速、协同高效的团队,提升复杂污染场景处置与跨环节协作能力,确保得分9分以上。

创新创意(权重10%):在AI+遥感监测、生物法污染治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形成特色成果,如将官能团接枝改性纤维技术应用于恶臭治理,突破8分助力团队脱颖而出。

二、参赛团队组建

(一)团队构建

本赛道设中职组与高职组,由江苏省牵头组建,依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产业优势院校,结合区域污染治理需求开展组队工作:

中职组: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分院)、南京市环境监测职业学校为依托,成员需具备生态环保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础监测仪器操作(pH计、COD测定仪)、污染治理设备辅助运行、环保数据记录等技能,对生态保护工作有浓厚兴趣。

高职组:由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分别组队,成员需熟练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污染治理工艺优化(SBR工艺调控、VOCs吸附净化)、AI数据处理(遥感影像解译、污染溯源分析)、生态修复方案设计等技能,能操作无人机航测、智能监测系统等设备,有环保企业实习或“北控水务杯”等竞赛经历者优先。

两组均为4人/队,不得跨校组队,每组配备2名指导教师,其中1名侧重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导,1名专注于监测设备操作与安全规范指导,教师需具备5年以上环保专业教学经验或企业项目实践经历。

(二)成员分工

环境监测岗:负责水/气/土壤样品采集与检测,操作水质快速检测仪、大气采样器等设备,完成数据记录与初步分析,确保符合《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污染治理岗:承担污染治理工艺操作(如生物膜反应器运行、低温吸收法VOCs净化)、设备参数调控与效果评估,优化治理方案以提升效率。

智慧环保岗:负责无人机航测(生态地貌监测)、AI遥感解译(固废识别、污染范围圈定)、GIS数据处理及成果可视化,搭建简易IoT环境监测系统。

方案统筹岗:制定生态治理方案、开展成本效益分析,编制项目报告,处理备赛及竞赛中的突发情况(如样品污染、设备故障),保障团队协作效率。

三、备赛阶段规划

(一)基础夯实期(4月1日-5月31日):筑牢核心根基

聚焦理论体系构建与核心技能强化,兼顾室内基础与现场入门训练:

课程体系搭建:开设“生态环保核心技术系列课程”,涵盖环境监测基础、污染治理原理(重点学习鼓励类技术如生物法恶臭治理)、生态修复技术、AI环保应用、环保法规等内容,每周20课时(理论10课时+实操10课时)。邀请环保企业技术总监、环境监测中心专家联合授课,中职组侧重基础操作与规范,高职组强化AI数据处理与工艺优化。

职业素养与安全培育:每月开展1次“环保行业安全与规范专题讲座”,结合污染治理事故案例,详解《地质勘查和测绘行业安全生产重点检查事项指引》,强调化学试剂使用、现场监测等安全规范。制定《备赛安全操作手册》,明确应急处置流程,每周组织1次安全实操考核(如应急防护演练、有毒气体检测)。

项目方向储备:收集近3年“北控水务杯”等竞赛真题及优秀案例,梳理竞赛高频考点(如废水氨氮测定、污染溯源分析)。结合行业需求,初步筛选3-5个参赛方向,如“基于AI遥感的固废污染监测方案”“城市黑臭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工业园区VOCs绿色治理工艺”等。

(二)专项提升期(6月1日-7月31日):聚焦项目攻坚

各团队6月15日前确定核心参赛项目,完成方案设计并开展“室内精训+现场实战”双重训练:

阶段计划制定:第1-2周完成需求分析、技术选型(如选用冷凝-吸附法处理VOCs);第3-4周开展专项技能训练,监测岗强化样品检测精度,治理岗提升工艺调控能力,智慧环保岗打磨AI解译模型;第5-6周进行现场实战(如模拟工业园区污染监测),完成“样品采集-治理实施-数据处理”全流程;第7-8周结合专家反馈优化方案,提升治理效果与经济性。

核心技能突破:开展“限时任务攻坚训练”,中职组需在3小时内完成水质检测与基础治理操作;高职组需在4小时内完成污染监测、AI溯源分析及治理方案设计。引入无人机航测系统、AI环境监测平台,训练多源数据融合能力,重点练习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塑料快速检测等前沿技术。

团队协作打磨:每周开展2次“应急场景模拟训练”,设置样品污染、设备故障、数据异常等场景,训练团队快速响应能力。建立“现场操作-数据复盘-方案优化”闭环机制,每日总结误差原因(如监测数据偏差、工艺参数不合理)并改进。

(三)模拟冲刺期(8月1日-8月15日):优化实战能力

按竞赛标准开展全真模拟,全面提升成果质量与现场表现:

全真模拟竞赛:每周组织2次模拟赛,严格遵循“现场实操+方案演示+答辩”流程,模拟真实场景(如工业园区污染治理、湿地修复),配备监测仪器、治理设备等全套器材。邀请环保企业专家、监测中心工程师担任评委,依据评分标准(操作规范40分、方案合理性30分、成果展示30分)打分,形成整改清单。

成果细节打磨:重点优化监测数据精度、治理方案经济性(如制作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表)及成果可视化效果(用Blender制作技术流程动画)。针对模拟赛问题(如方案逻辑混乱、数据误差大),2天内完成整改并验证。

赛前准备落实:整理竞赛材料(监测报告、治理方案、数据图表),确保符合规范;检查调试设备(备齐无人机电池、监测试剂);开展心理辅导与压力训练,强化团队信心,确保以最佳状态迎接竞赛。

四、资源保障

(一)师资保障

组建“1+N”指导团队:核心团队由8-10名院校专业教师组成,其中4名具备环保企业一线经验;聘请5-6名行业专家(如环保企业技术总监、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AI环保专家)担任校外顾问,每月开展1次专题讲座(如“AI+遥感监测应用”),每2周参与项目点评,指导技术攻关。

(二)设备与场地保障

配备全套竞赛设备:监测类(水质快速检测仪、大气采样器、土壤分析仪);治理类(生物反应器、VOCs吸附装置、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智慧环保类(无人机航测系统、AI遥感解译平台、GIS软件);安全类(应急防护装备、有毒气体报警器)。划分“监测实验室、治理实训区、智慧环保操作区、模拟竞赛区”,野外场地提前排查安全隐患,设置警示标识。场地实行24小时开放制度(现场作业需双人同行)。

(三)经费保障

由牵头院校统筹申请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对接江苏省教育厅、生态环境厅及环保企业(如北控水务、瀚蓝环境)争取支持。经费用于师资劳务、设备采购维护(如无人机校准、监测试剂更新)、现场实训保障(交通、食宿)、模拟竞赛组织、成果编制等,建立专款专用台账并定期公示。

五、进度跟踪与调整

建立“日记录、周汇总、月评估”机制:各团队每日记录技能训练成果(如监测数据精度、治理效率);每周五提交《备赛周报告》;指导教师团队每周分析进度,针对滞后问题(如AI解译精度不足)制定整改措施(如增加专项训练、专家辅导)。若竞赛规则调整(如新增碳足迹核算考点),第一时间组织专题培训,同步优化备赛重点。

六、应急预案

(一)技术与设备应急

备赛期无人机故障时,立即启用备用设备,技术人员2小时内响应维修;监测数据异常时,24小时内联系专家会诊,排查样品或仪器问题。竞赛现场监测仪器故障,切换至备用设备;AI系统卡顿,启用提前处理的备用数据完成分析。

(二)安全应急

现场作业遇化学试剂泄漏、有毒气体超标等险情,统筹岗立即启动撤离预案,使用应急装备处置;人员受伤时,用急救包初步处理并联系医疗救援。为成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开展安全演练,确保每人掌握应急流程。

(三)资料与物资应急

项目资料(监测数据、方案文本)实行“纸质+云端”双重备份,每日同步更新;竞赛成果提前打印3份备用。监测试剂、治理耗材短缺时,启动应急补给机制,2小时内送达;样品污染时,启用备用样品库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