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贴钱也不回家,“假装上班”席卷全国热潮,背后心理成因很致命

发布时间:2025-11-25 00:36  浏览量:1

有人在北京被裁员之后说,要是当时有个能付钱“去坐办公室”的地方就好了,于是把一个新服务的功能讲得明明白白。所谓的“付费上班”或者“假装上班”,就是花钱租个真的办公室坐着,但是和房东之间没有雇佣关系,在那里面的人互不认识也没有共同的任务要完成,现场的布置看起来跟真的一样:有工位、沙发、会议室还有打印机等等,只不过大家只是借着这个场景维持一种日常节奏或者是给外界留个“我在上班”的印象而已。

这种服务之所以被人注意到,是因为大家对同一件事情贴不同的标签。坐在网吧里可能是玩游戏,在咖啡店里面常被叫“在咖啡馆办公”,换个写字楼工位上别人看到会觉得这是正常上班状态。标签带来的影响不止是别人眼里的,也会影响当事人自己情绪。有人坐进去就会觉得自己是有规律的生活、像在忙一种正式工作一样,这会带来一些心理暗示上的缓解作用,也能暂时休整一下一个人的作息和自我认同感。

这种现象在大城市比较常见,年初以来北京、上海等地有不少报道和讨论。实际提供这些服务的,大多数不是打着“假装上班”旗号的公司。更常见的做法是把空闲的公司工位拿出来出租,或者把共享办公位作为附加的服务来提供。运营方可能是小公司把闲置的工位租出去,也可能是做就业培训孵化之类的机构,把这些办公位当作服务的一部分来用。有人在网上把它当成新鲜事去传播,引来不少关注询问,但从商业角度单靠“假装上班”很难长期挣钱。媒体实地调查发现真正以这个名字注册专门做这门生意的公司寥寥无几。

价格,网上流传的价格大概每天三十到五十元,城市高成本地区可能会贵一点。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询问地点、开放时间以及具体收费情况,表明潜在需求不小。需求者里被家人埋怨,或者想要一个过渡的地方用来思考下一步做什么,对他们而言办公室就是保留了“工作身份”,是个缓冲地带。第二类人则是刚创业的人或者是备考公务员的考生,并非完全无所事事,只是没有固定的办公空间。 短时间共享工位能感受到工作氛围,还能碰上合适的缘分。第三类就是家庭主妇或者全职妈妈了,之前有上班经历,现在因为要照顾孩子暂时退出职场,想感受一下上班族的日常,调整下心态,丰富生活体验。第四类人群是有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和远程工作者,平常都在家工作,有时候需要换环境提高自己的专注度,或者是结交更多朋友,拓展人脉关系等等。总体来说失业者更看重外在标签维持身份感,其他人则更重视体验/社交/工作效率。

具体的功能也是有细分的,对于失业的人来说它能够扩大活动范围、缓解家庭矛盾、心理安慰还能给求职或者转行提供一个好心态。创业者可以在共享办公里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可能会产生一些合作的机会。而家庭主妇把它当成一种缓慢回归职场的方式。自由职业者希望从中得到某种稳定的感觉和现场感。

这种服务与网吧、 咖啡馆的差异在于社会认知和标签,同样一个行为,在不同的地方赋予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坐在写字楼工位上,家人、朋友以及旁观者会更倾向于认为你是上班族,对于需要的人来说,外界的认可很重要,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也是给周围人发出的信息。

供应端的模式并不复杂,小公司淡季空置的工位可以临时对外出租,既减少了闲置的成本又增加了收入。培训机构、就业服务机构也会把工位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提供给学员。真正把“假装上班”当成主业的企业并不多,很多网上热议更多的是媒体流量和噱头,把共享办公的某一方面扩大化了。使用频率也存在问题,受众流动性很大,找到工作的就会离开,远程工作者也不可能天天去坐班,很难形成稳定的高频顾客群。

社会背景是个因素,现在就业压力在增大,国家统计还有媒体披露的数据表明,来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有增多的趋势,这种供需关系紧张的状况下,年轻人走上求职之路的时候会感到更大的压力,面对这样大的外部环境,花钱坐在办公室里既是心理调节手段也是策略行为,能够让人减轻焦虑并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在现场可能还能借机结交朋友或者找到机会。可以把它当作一种过渡方式,就像临时工、过渡岗位之类的存在,给那些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上的替代选择。

对于未来有不同的判断,一种是维持现状,共享工位和短租市场为主。另一种可能的整合服务,办公、培训、就业指导以及社交活动结合起来成为更完整的整体产品,在后者中企业才有更多的盈利点和用户粘性。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机制仍然会继续发挥效用,短期内有人可以靠话题博得关注或者短期利益,但长期模式需要更加清晰的服务链条与稳定的用户基础。

法律和监管方面,没有针对“假装上班”的专门法规。市面上大多数类似的服务被纳入共享办公或培训服务的范畴,按现有法律和商业监管运行,出现风险或者纠纷依然按照普通的租赁或服务合同处理。从道德层面来说,“假象”带来的心理安慰存在争议,但将其视为个人应对策略更接近真实情况,在高压就业环境下这并不意味着软弱。可以是人们自我调节的方式,在有限资源中寻找稳定与希望的方法。

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形式变了,但问题是不变的。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还有对身份以及社交的需求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消停的事情,市场也可能会想出更多的新方法来满足这些需求,而我们个人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过渡期,并且不断学习技能提升自己,同时也增加自己的选择机会。对于社会以及政策来说,则是要尽可能地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与职业支持,减少依赖此类过渡性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