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阿里巴巴上演AI逆袭!

发布时间:2025-11-25 21:02  浏览量:2

在全球人工智能(AI)竞赛急速升温之际,两大科技巨头Google与阿里巴巴集团控股,在今年意外上演「逆袭」。两家科技巨头在面临组织僵化与竞争压力时,均依靠创始人重新掌舵、重注AI 并快速调整策略,打破「大公司病」,成功扭转市场预期,也为AI 时代的大型企业变革提供了典型范本。

截至2025 年11 月21 日,今年以来各大投资品种的涨幅排名中,科技七巨头里涨幅最大的竟是Google。

令人意外的是,仅在半年前,Google 还是七巨头中估值最便宜的公司。当时业界对Google 的评价多为「吃老本」「错过AI」「搜索面临颠覆风险」。

然而,Google 自8 月推出Nano Banana 引领AI 图像编辑、9 月反垄断案尘埃落定后全面整合AI 至核心产品,再到11 月Gemini 3 表现超预期,直追ChatGPT,加上巴菲特建仓消息助攻,公司市值迅速突破3 万亿美元,成为AI 应用领域的龙头。

资本市场对Google 的认知在半年内完成从AI 受损股到AI 受益股的转变,成功实现逆袭。

同样的逆袭故事也出现在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今年也靠全力押注AI,截至11 月21 日累计涨幅达82%,扭转了连续四年的颓势,重返中国AI 产业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阿里电商基本盘一度受到拼多多、抖音、小红书等竞争冲击,商品交易总额增长乏力,甚至停止公布数据。

资本市场则用市值投票:2020 年阿里最高市值约8600 亿美元,2024 年最低仅1800 多亿美元,仅为峰值五分之一。

2025 年起,阿里先以云业务快速增长证明AI 实力,再以三年3800 亿元资金投入AI 基础设施,并推出千问APP 进军AI to C 市场,点燃资本市场热情,重塑AI 龙头地位。

Google 的逆袭,离不开创始人布林(Sergey Brin)的回归。布林发现,Google 因「老本雄厚」而在AI 变革中犹豫不决,核心技术人才流失。

回归以后,他亲自挽留Transformer 团队,调整薪酬激励,促成Google Brain 与DeepMind 合并,消除内耗,推动技术快速落地,半年内完成逆袭,被认为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

阿里亦有异曲同工之妙。马云回归后,推出3800 亿元AI 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精简合伙人团队,要求每日汇报AI 大模型进展,并投入500 亿元补贴本地生活服务。

创始人的决策权威与战略清晰度,迅速提升了执行力与市场信心。

观察两大科技巨头的翻身,不难发现共通点:重仓押注AI、推出重磅产品、改变市场预期。

虽然AI 方向早被认识,但大刀阔斧改变既有业务、重整组织架构,需要的是创始人级的决心与威望,而非职业经理人的谨慎。

Google 执行长皮查伊作为职业经理人,难以承担冒着可能失去高薪的风险推动全面改革;阿里在云计算与外卖业务的大手笔投入,也非普通经理人能承担。

历史上,思科系统、英特尔、诺基亚等科技巨头皆因错过技术革新浪潮而衰落。 AI 时代,同样存在被颠覆的可能。

Google 与阿里的逆袭提醒所有创始人,唯有以「再创业」的觉悟重构执行力,才能在颠覆性创新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