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丨从技术员到高管,“产改”需要更多打破“天花板”的操作
发布时间:2025-11-25 14:26 浏览量:1
据11月20日《工人日报》报道,江西省南昌高新区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熊志华,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集团高管。据悉,为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该公司针对一线职工建立管理序列、专业序列、技能序列、操作序列四类职类子类及对应的职级发展通道,打破一线职工晋升晋级“天花板”。如今,像熊志华这样从一线晋升的职工,在该公司并非个例。
一线技术员晋升为企业高管,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的生动注脚。深化“产改”的核心,是加快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其中,健全技能评价制度,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职业发展体系是重中之重。
“产改”之前,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的成长通道是“两条线”,普通职工只能在“五级工”体系内发展,无法跨越到工程师队伍,更别说当上企业高管了。这样的职业发展“天花板”让不少职工失去了“进取之心”,也阻碍了职工队伍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企业应充分发挥“产改”主体责任,聚焦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推动构建多元化职业发展体系。“产改”政策的落地在企业,“产改”成效的体现也在企业。相关企业聚焦“产改”目标任务,先行先试,创新出来的“产改”模式和做法,对其他企业来说会有一定示范和借鉴意义。
自2017年启动“产改”以来,相关部门聚焦“产改”目标任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各级工会履行牵头抓总职责,推动企业发挥“产改”主体责任,立足区情企情,深入探索适合本地区、本企业的职工发展路径,涌现出不少新途径、新方式。比如,有的企业采用“管理+技能”双通道培养体系,开放职能岗位、高薪技术岗位的内部竞聘,开放职级与职位晋升机会;有的企业打通“技能—专业技术”横向通道,实现了工程师和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双贯通”;有的企业在职工技能工资方面进行探索,构建起以技能为中心的薪酬体系……如果将这些不同地方、不同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来的“产改”路径集合起来,进而形成推动“产改”的“范本库”“案例集”,供其他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参考,必将对全国范围内的深化“产改”产生积极作用。
一线职工通过努力成为企业高管,打破了职工晋升晋级的“天花板”,为职工铺就了职业发展的“康庄大道”。将任职资格直接关联级别、岗位和待遇,发挥其激励引导功能,让职工的成长成才有更多选择,让潜心技能提升的普通职工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让职工的努力看得见、摸得着,推动职工不断提升岗位技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这样的举措,职工满意,企业受益。
期待更多企业从中得到启发,立足企业性质、发展目标等,探索更多具有创新价值的方法、路径,为深化“产改”提供鲜活案例,为构建职工多元化职业发展体系提供宝贵“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