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批6所职业学院,职教扩招惹热议,质量隐忧显现深层问题
发布时间:2025-11-25 12:21 浏览量:1
四月底的时候,山东又给几所职业学校点了绿灯。官方公布是批了六所新学院。消息一出,微信朋友圈、家长群、贴吧和一些新闻评论区里,讨论马上热了起来。有人说这是好事,更多学校意味着更多选择。也有人担心,新学校是快办出来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去向能不能保证,大家意见分成了两边。
热闹里有个比喻被反复提起:有人把这波热潮和去年那种“一窝蜂”的建设比在一起,说看起来声势大,但实际效果可能差强人意。把目光往前推动扩招的理由是明确的。企业和社会快速变化,对会动手、懂技术的“工匠”人才需求量很大。政策方向和市场需求是匹配的,问题落到地面上后就复杂了。
一个很现实的短板是教师。官方数师资还短缺大概一万两千人。这个数字一公布,家长和学校都慌了。新开的这些学校里,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况:讲课的老师理论知识很扎实,课堂上把教材内容讲得很清楚。但真正带学生去企业车间做活、讲活里的门道,很多老师没在一线干过,缺少实战经验。学生会抱怨,实验课上设备老旧,有些仪器看上去像博物馆展品,连校准都成问题。甚至出现老师年纪比学生还大的情况,学生在社交圈里用这类细节来吐槽。
设备老旧并不是孤例。走访几所技校能看到,实训室里的机床、仪表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根本不能反映现在企业里的真实流程。很多学校把“未来工厂”“模拟车间”写进宣传册,但学生实际在校里练习的工具、工序,与企业的标准和节奏差距明显。这种差距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费有限。学校想搞起真刀真枪的训练,需要买设备、请师傅、维护设施,可这些都要钱、人力和时间。不少地方的预算跟不上,梦想就卡在了“没有钱”“没师傅”“买不起设备”的现实上。
就业是家长们最关心的点。让孩子上技校的初衷往往是稳稳地学一门手艺,毕业能进个靠谱单位。官方和学校常常给出很高的就业率数字,家长在群里问“就业率那么高,真的假的?”作者见过不少毕业生的去向记录,对那些看着光鲜的数据持保留态度。有的毕业生是在企业实实在在做技术活儿,有的名义上被“安置”到单位,但岗位性质很形式化。也有企业愿意挂个名,和学校签协议把学生收进来,账面上算是就业,但学生可能做的是临时工,工作经历和技能成长都有限。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宣传重点。很多宣传册和官网都有“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的字样,但走近经常发现协议内容模糊,执行不力。单位有时只是做个表面功夫,合作里一些关键条款并没有落到实处。为此,有声音建议把这些协议公开化,学校和企业签了什么、承担什么责任都要让社会监督,并在后续按年检查执行情况,看看公开的承诺是不是真的做到位。
针对目前的问题,可以考虑几条路子。师资是根基,得下真功夫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不仅要会讲书上的理论,也要有企业实操经验。那怎么来?可以想办法让学校教师到企业短期挂职学习,也可以鼓励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做兼职教员。对那些确实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尽早做出调整,不要拖着。学校的教学质量靠的是能把学生带到工作状态的老师,而不是光会念书的讲课机。
经费要真到位。省里和有关部门得把钱掏出来,不能只在文件里喊支持。新学校需要的设备、教材、实训场地和师资培养都要资金保障。买设备要讲实用,别追圈钱的花瓶。花钱买那种看着高大上但练手没用的玩意儿,只会把钱花在面子上。若短期内确实买不起很多新设备,可以优先把那些硬件条件本来就不错的老牌技校翻新升级,集中资源把现有的培训能力提高,然后再考虑扩校。
专业设置也要对口。有些学校开了很多类似的专业,大家都学差不多的内容,结果是跟本地的产业不合拍。作者有个朋友当年选专业时,看着招生简章里名头响亮就报了,毕业后发现本地根本没有对口单位,最后转行去了服务业。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学校在制定专业目录时,应先看看地方企业的真实需求,少开泛泛而谈的专业,多办和本地产业链贴着走的课程。
关于就业信息,建议公开透明化。所有毕业生去向、用人单位真实岗位、工资水平、工作内容等信息应该向社会公开。哪怕是个小超市招聘也能把招聘要求、岗位薪酬写清楚,让学生和家长能判断岗位的质量。学校要建立年度回溯机制,对每个校企合作项目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回访评估,核查宣传里的数据是不是实打实的。
扩招的质量不能被牺牲。很多网友说,与其盲目盖新校,不如先把老牌技校的教学和设备更新好。把资源投入到已经有教学传统和硬件基础的地方,慢慢把水平拉上来,稳扎稳打,才更可能带来长期效果。要注意风险:如果只追求数字好让招生和就业率数据看起来漂亮,最后受伤害的还是学生。学生时间成本和信任也很宝贵,把他们放进一个学不到真本事的环境里,是对他们不负责任。
工作要慢一些,做细一些。办职业教育不像修路那样几个月见成效,培养合格的技工既需要时间,也需要场地、师资、企业的配合。稳步推进、一步一步把教学质量、设备条件和校企合作做实,才是现实的路径。
我写这些并不是要泼冷水。给职业教育更多机会,这件事本身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好机会变成真技能,而不是把人力、财力、希望都浪费在形式上。对新批的六所学校,有期待也有担心。期待的是它们能给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担心的是如果赶工、或光图规模,没有抓好教学和实训,学生可能从学校出来手里空空。
如果你身边有上职校的同学或孩子,或者你本人学过类似课程,欢迎把你看到的真实情况在评论里说出来。大家把一线的故事、学校的真实情况、企业的用人标准都摆出来,可能对后续政策和学校改进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