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才国:入职三只松鼠改姓“鼠”太奇葩

发布时间:2025-11-25 09:48  浏览量:1

作者:艾才国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入职三只松鼠后,员工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鼠某某”。记者就此事联系了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回应称,公司内部确实存在这样的做法。(11月25日上观新闻)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企业根据自身定位打造独特文化本无可厚非。三只松鼠正是出于对自身品牌风格的坚持,以“鼠”为核心品牌符号,推行员工以“鼠某某”相称的做法。此举意在强化品牌辨识度,既贴合品牌形象营造亲切的内部氛围,又能通过统一称呼凝聚员工共识、增强团队向心力,助力品牌理念传递和产品推广,从品牌运营的角度看,其初衷有一定的合理性。

“凡事过则犹不及”,企业文化的独特性需建立在尊重个体、贴合实际的基础上,一旦突破合理边界,就容易沦为争议性噱头,这也正是三只松鼠这一做法被诟病“奇葩”的核心原因。三只松鼠虽明确该称呼并非强制性要求,但导向性压力的隐性影响不容忽视——党委名单上全员以“鼠”字开头的姓名公示,无形中构建了一种“默认遵循”的企业氛围。员工面对这样的集体示范,难免产生“不改则不合群”的心理负担,看似自愿的选择,实则被裹挟在群体共识中,失去了自主选择的空间。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导向,既忽视了姓名承载的个人情感与家庭记忆,也让本应暖心的企业文化变了味,沦为让人不适的“奇葩操作”。

“照猫画虎反类犬”,三只松鼠这种将员工姓名与品牌符号过度绑定的企业文化,若推而广之只会沦为行业笑谈。试想,若按此逻辑,狗不理包子是否要让员工改姓“狗”,全聚德是否要让员工改姓“鸭”?餐饮、零售等行业多数品牌都有专属核心符号,一旦纷纷效仿这种“改姓式”文化,不仅会让品牌辨识度陷入同质化的尴尬,更会让企业文化彻底偏离凝聚人心的本质,沦为博眼球的低级噱头。这种脱离实际、忽视个体的做法,非但达不到塑造企业文化的效果,反而会因“奇葩”标签降低公众对品牌的好感度。

“文化兴则企业兴,文化强则企业强”,优质企业文化的核心从不是博眼球的噱头,而是对员工的尊重与对价值的坚守。它无需像三只松鼠那样通过姓名绑定这类形式化手段彰显特色,而是体现在人文关怀的细节里、职业发展的保障中、共同目标的引领下。真正能扎根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凝聚人心、激发员工归属感与创造力的精神内核,既能助推企业稳健发展,又能为行业树立正向标杆。唯有摒弃形式主义、回归以人为本,企业品牌形象才能在口碑中自然扎根,企业文化也能真正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