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职业学院:创新就业服务体系 赋能学生逐梦出彩

发布时间:2025-11-25 09:43  浏览量:2

“从校园到企业质检岗,是学校的专业培养让我快速扎根岗位;从普通质检员到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校企协同平台给了我成长的底气。”谈起自己的成长轨迹,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骨干、东营职业学院毕业生张淑慧充满深情地说。

在黄河三角洲的这片热土上,有许多像张淑慧一样的东营职业学院优秀毕业生: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隋友强、全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选手高子凡、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得主刘婧……他们的故事是该校创新构建就业服务体系、赋能学生逐梦出彩的生动注脚。

锚定“一个中心”

把准区域发展“脉搏”,让专业跟着产业走

就业工作不是“终点站”,而是贯穿“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的“导航仪”。在东营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融入办学治校的行动指南。学校专门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牵头,联动就业创业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及各二级学院,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精准对接东营“8+20”产业体系,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围绕石油化工、高端装备、现代服务等区域主导产业,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十大专业集群矩阵,让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

张淑慧的成长,便是这一理念的鲜活例证。作为学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她在校期间便通过“专业学训+企业学做”的培养模式,提前掌握了质检岗位的核心技能。毕业后,她入职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质检部,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快速上手,从把控产品质量的“守门人”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不仅斩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称号,更捧回了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东职学子助力区域产业发展的典范。

“双轮驱动”破局

打造育人“生态圈”,让就业与成长同频

“没想到,我刚毕业就能进入中石化胜利油田胜利石化总厂,还能参与核心生产环节。”毕业生高子凡的惊喜,源于学校“双轮驱动”的就业育人智慧:一边是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一边是深度化的政校企行协同,两者同向发力,为学生铺就了成长“快车道”。

在就业指导端,该校打造一站式职业发展服务中心,推行“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指导模式:大一开展生涯唤醒,大二聚焦技能提升,大三精准对接岗位,让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有“靶心”。正是这样的指导,培育出隋友强、王俊达等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他们毕业后扎根基层,在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领域发光发热。

在政校企协同端,学校秉持“一个专业一个产业学院”理念,建成17个产业学院,把企业车间搬进校园,让课程设置对接岗位需求。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多样化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校就能接触行业前沿技能。在当地生源不足20%的情况下,超过5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化工专业群25%的毕业生入职中国企业500强,14名学生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

如今,在东营当地化工企业里,“一线有骨干、高层有主管”的东营职业学院校友梯队已然形成,专业与产业的咬合度越来越紧。

“三方联动”发力

搭建成长“快车道”,让实践与竞赛共舞

“课堂上学的理论,在竞赛中得到了检验;创新创业的想法,在赋能中心找到了落地路径。”2022届毕业生刘婧至今记得,自己带着“智能环保监测装置”项目参加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时,学校老师从技术优化到答辩技巧的全程指导。最终,这个项目斩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也为她毕业后入职高新技术企业打下了基础。

刘婧的经历,折射出学校“三方联动”就业服务载体的力量——以课堂教学平台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依托,以就业创业赋能中心为纽带,三者环环相扣,让学生从“学知识”到“会应用”再到“能创造”。

在课堂上,该校构建“导引课程+成长课程+项目课程”三步课程体系,打造“专业学训+项目学做+企业学创”三阶课堂,创新“课堂绩效+素质拓展+实践成果”三元评价体系,让就业教育融入每堂课。

在实践中,该校以赛促创,累计斩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190余项,连续6届毕业生入选“山东省十大创业之星”。2024届毕业生王华营获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山东省职业规划大赛金奖第一名等多项荣誉,用奖牌赢得了就业竞争力。

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更让成长“不打烊”。今年,该校已举办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等36场次,开展技能提升培训2000余人次,从生涯测评到实习就业,形成“探索—赋能—落地”的闭环服务,真正实现了“入学即规划、毕业即成才”。

“四维赋能”托底

锻造就业“硬实力”,让帮扶与梦想同行

“如果没有学校的创业指导和政策帮扶,我可能走不完从‘想法’到‘公司’的路。”隋友强的创业故事,是该校“四维赋能”的温暖注脚。

该校将“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立体化校园市场、全覆盖信息网络、全程化职业指导等九大举措,为创业就业“托底”。2017年入校后,隋友强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教师便从政策解读、项目孵化到资源对接,一路手把手地指导他;2018年,他创办东营市知行公益事业服务中心;2019年,成立山东商果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1100万元项目;如今,他打造的“e亩果园”“知行公益”等品牌覆盖20个社区,带动300余人就业,其中,60岁以上农民工有88名。

这份“托底式”帮扶,源于学校“四维赋能”的精准发力。学校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帮助学生懂政策、用政策;实施就业精准帮扶,为困难学生定制“一人一策”;拓宽社会招聘渠道,链接优质岗位资源;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找准人生的方向。

从黄河之畔到全国各地,从生产一线到创新前沿,东营职业学院以就业服务体系为笔,以产教融合为墨,书写着职业教育赋能高质量就业的答卷。那些如张淑慧、隋友强一样的毕业生,恰似精密仪器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用坚韧与奉献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进的磅礴力量,也让“东职育人”品牌在实践中愈发闪亮。

毕业生高子凡在中石化胜利油田胜利石化总厂“大国工匠光荣榜”前

校园招聘会现场

毕业生刘婧在中石化济南炼化分公司工作现场

毕业生隋友强参加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