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退休金咋比体制外高?3 点讲透差别

发布时间:2025-11-25 05:32  浏览量:1

最近总有人私下问:“同样交社保,为啥体制内退休后拿的钱,比体制外高一大截?”

今天咱们不绕弯子,从养老保险咋算钱、单位咋交钱、还有没有额外保障这3个维度,结合国家政策,把这事掰碎了讲明白。

一、缴费基数:体制内“按实缴”,体制外“按低缴”甚至“不缴”

要理解退休金差异,得先搞懂养老金咋算——

养老金分两部分:基础养老金(跟当地平均工资、自己缴费多少、交了多少年挂钩)+ 个人账户养老金(自己每个月交的钱+利息,退休后按月领)。

体制内:“按实际工资足额缴”是硬规矩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政策要求“按职工实际工资作为缴费基数”,而且很多单位直接按“最高档”缴。比如月薪1万,就按1万对应的比例(单位交16%+个人交8%)交。

为啥能“按实缴”?

一方面,体制内单位预算稳定,有能力给职工足额缴费;另一方面,《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职工工资总额比例缴社保”,不缴或少缴属于违法。所以体制内不存在“为了省钱按最低基数缴”的操作。

体制外:“按最低标准缴”是常态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为了控制成本,普遍按“当地最低工资”甚至“最低缴费基数”给员工缴社保。比如当地社平工资6000,最低基数可能只有3000——哪怕你月薪1万,单位也只按3000给你缴。

更扎心的是,有些企业为了避税或压成本,直接不给员工缴社保(尤其是灵活就业、小私企、初创公司),断缴、漏缴成了行业潜规则。

政策依据:《社会保险法》第十二条写得清楚:“用人单位应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社保,职工按本人工资的比例缴。” 但现实中,企业执行不到位、监管难度大,导致体制外缴费基数普遍“缩水”。

二、缴费年限:“铁饭碗”保长久,体制外“断缴”成常态

养老金另一个关键:缴费年限越久,领得越多(基础养老金有“年限补贴”,个人账户积累也更厚)。

体制内:“从一而终”是主流

体制内的工作稳定性强,“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干到退休”的情况很常见。比如25岁入职,干到60岁退休,缴费年限能轻松拉到35年以上。

而且,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前,还有“视同缴费年限”(把改革前的工龄算成缴费年限),等于“年限buff叠满”。

体制外:“断缴”是逃不开的坎

体制外的就业流动性大:年轻人跳槽、中年失业、灵活就业……社保断缴是家常便饭。比如工作3年换2家公司,中间断缴1年,缴费年限就少了1年;要是创业失败、摆摊谋生,社保断了几年再续,年限也不连续。

更现实的是,打零工、自由职业者自己缴社保压力大,很多人缴满15年(领养老金的最低门槛)就停了——毕竟每年要掏几千上万块,负担不起。

三、补充养老:体制内有“职业年金”,体制外大多“靠自己”

除了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内还有个“独门武器”——职业年金,相当于“第二份养老金”。

体制内:职业年金是“标配福利”

2014年养老保险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强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单位缴8%、个人缴4%,全部存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月领。

举个例子:月薪1万,单位每月给你存800,自己存400,一年存1.44万。几十年下来,复利效应会让这笔钱变得很可观,退休后每月能多领一笔“工资”。

体制外:企业年金“稀缺”,多数人“裸奔”

企业也有类似的“企业年金”,但这是自愿建立的,而且只有大国企、央企、效益好的民企才有,中小企业几乎没这福利。

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年金覆盖率不到10%,大部分企业职工根本没有补充养老。普通人想给自己“加码”,只能买商业养老保险——但一年存几万、连续存几十年,绝大多数人负担不起。

四、改革背景:并轨后为啥还高?“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

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核心是“和企业并轨”,但改革有过渡期:

• 2014年前退休的“老人”:按老办法领退休金(那时工资低,但养老金替代率高);

• 2014年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中人”:新老办法结合,待遇不降低,还补发“过渡性养老金”;

• 2014年后参加工作的“新人”:完全按新制度缴,但职业年金是“标配”。

反观企业端,2014年前没改革,一直按老办法;后来也没强制建企业年金,导致退休待遇差距逐渐拉大。

最后说句大实话:差距背后,是“规则”和“选择”的结果

体制内退休金高,不是“躺平白拿”,而是缴费更规范、保障更稳定、补充更充足的必然结果。

如果体制外企业和个人都能做到“按实际工资缴、长期不间断缴”,再加上企业年金普及、普通人主动配置商业养老险,养老金差距肯定会缩小。

对咱普通人来说,不管体制内外,想老了有钱花,得盯紧3件事:

① 别被企业“按最低基数缴社保”坑了(自己的权益要争取);

② 尽量别断缴(断缴会影响年限和养老金计算);

③ 有条件就给自己加份保障(比如商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

毕竟,养老这件事,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规划+政策的兜底”。

本文来自《社会保险法》《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