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浙”里匠才,赋能产业未来!来看浙江教育“十四五”职业教育答卷

发布时间:2025-11-24 18:53  浏览量:3

“十四五”以来,浙江教育事业以改革为笔、以民生为墨,绘就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崭新画卷。画卷上,有课堂的“小变化”,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大梦想”;有师生的“微表情”,折射出教育改革的“真成效”……透过这些充满温度的“教育切片”,我们一起回顾这期间我省教育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制度创新、实践范式与育人成效。

铸就“浙”里匠才

赋能产业未来

今年夏天,手握高考高分的周子博选择入读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攻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这里有丰富的实操平台和通畅的就业渠道。”周子博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几乎同一时间,16岁的麻誉乔以中考高分,选择了衢州中等专业学校与浙江科技大学联办的中本一体化数控班——这意味着他已提前锁定了专业成长方向。

他们的选择,并非孤例。在浙江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职业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发展选项。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浙江锚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系统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坚实步履,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2023年,浙江省被教育部列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省份,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提级赋能 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从制度层面优化职教生态,一个富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日渐清晰。

作为试点省份,浙江在职业本科教育领域稳步前行。目前,全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设立职业本科学校6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从高职到职业本科,绝非简单的“升格”,而是一次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重塑。2025年,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正式获批设立。“对学校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定位、更大的平台、更重的责任,必须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学校教务处处长张启明表示,学校将持续对接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宁波市“361”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创新驱动的先进制造业,坚定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新岗位,着力培养产业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龙头引领”,更离不开“集群支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紧扣金融服务与数字贸易高地建设,做强金融服务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两大专业群;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坚守“农科教一体”初心,打造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畜牧兽医等涉农特色专业群;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扎根区域产业沃土,深耕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造价等优势领域……浙江高质量完成第一期国家和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任务;15所高职院校、21个专业群成功入围第二期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六大高地建设等发展需求,浙江进一步深化第二期双高布局,布点了100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加快形成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专业生态链。

在中职教育领域,浙江追求因地制宜办精办好的发展路径。在全国率先推进中职“双高计划”,成功建成5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和150个中职高水平专业;率先启动实施全省中职优质专业群建设项目,迭代聚焦支持建设服务地方优势产业的专业群。与此同时,不断打破学历壁垒、延伸成长路径,通过中高职一体化和中本一体化贯通培养,构建起多元立交的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为中职学生铺就“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优势”的成长阶梯。

在宁海,就读于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等4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脚下就有一条清晰的职业“进阶”通道。他们在完成中职学业后无须远离家乡,便能通过衔接机制直接升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深造,实现从家门到校门、从课堂到车间的无缝衔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县域产业需求开展“在地化”人才培养,针对宁海模具、慈溪家电等块状经济,与当地政府携手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县域内中高职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资源,建设中高职一体化产业学院,实现“本地招生、本地培养、本地就业”。

育人为本:淬炼“浙江工匠”

今年9月,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分赛场相继收官。这场以“技炫青春 能创未来”为主题的国际职教盛会,吸引了全球数千名选手同台竞技,在42个赛道上展现职业技能的魅力。其中,浙江职业院校表现卓越,共斩获争夺赛金奖81项,27支队伍晋级排位赛。前不久,浙江职业院校在排位赛全部6个小组中获得4个小组的第一名。11月14日,该赛事迎来冠军总决赛,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揽下冠亚军,再度向世界亮出了“浙江工匠”后备军的深厚底蕴与青春风采。

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拿下冠军,斩获不同组别共10金19银8铜的好成绩,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倪淑萍表示,这是学校实践“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必然成果。学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大赛技术标准拆解为教学模块,把备赛方法转化为普惠性实训项目,构建起“院—校—省—国家—世界”五级竞赛体系,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课程学分互认,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常态化,让大赛成果惠及每一个学生。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代表队在二〇二五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上

这一育人模式正在浙江职教领域持续释放效能: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将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连续4年承办省级通信行业技能大赛,通过“项目工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技能……据统计,全省52所高职、20所中职学校开展校内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024年全省职业院校在校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达33.5万人次,“以赛促学、以证促教”蔚然成风。

这一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支既懂教学又精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如同点燃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火炬手,照亮学生从课堂走向岗位的成长之路。浙江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全力推进,通过建立分层分类的认定机制、实施“十四五”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现对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赋能。耕耘终有收获:目前,全省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比分别达到90.59%和83.5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涌现出7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39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三。这支队伍不仅是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更成为服务区域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融合为要:激活产业引擎

在杭州市富阳区,被誉为“柿界天花板”的太秋甜柿最近迎来丰收。阳光洒满枝头,金灿灿的果实散发出蜜糖般的香气。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果园里,不仅有果农忙碌的身影,还有一群来自杭州职业技术大学的专家团队。面对太秋甜柿对种植环境近乎苛刻的要求,专家团队携手当地企业展开攻关,用科技赋能每一颗“金果子”:从研发配方改良土壤,到构建绿色防控体系,再到优化全套精细栽培工艺,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有了科研助力,这片50余亩的示范园在投产第二年便展现出惊人潜力——高产单株产量突破100斤,平均亩产约1000斤,实际亩产值超过2万元,果农实现了超过50%的增产突破。“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课堂搬到了果园里。”这场持续的服务行动,不仅让甜柿品质跃升“柿界顶流”,更成为职教力量服务地方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杭州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师生在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技术测试

近年来,浙江牢牢把握产教融合这一职业教育的生命线,通过强化行业指导、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搭建多元融合平台,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产教协同育人格局,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活力。

行业的精准引领是产教融合的根基所在。浙江组建了农林牧渔、电子信息等16个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形成行业主导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这些行指委深入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为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化、布局调整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指引。

与此同时,浙江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实现同频共振。近5年,新增智能机器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职专业布点461个,调整撤销供给过剩、就业率低的专业254个,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代表队获得亚军的项目是AI+工业机器人联轴器柔性智能装配系统。令人瞩目的是,这套智能装配系统已成功应用于省内机电企业的生产线改造,使企业人力成本降低三分之二,装配故障率下降50%。“让智能装配点亮中国制造!”团队的口号映射出学校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步的实践。该校现代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卢涤非介绍,面对产业智能化转型趋势,学校锚定人工智能技术,积极融合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工业网络技术等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使专业集中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行业。

除了专业调整,浙江还通过搭建多元平台,让产教融合从“纸上蓝图”变为“地上实景”。全省分批次立项培育7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杭州、宁波、义乌三地的联合体跻身国家级行列,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同时立足块状特色经济,支持24所高职院校在产业集聚度高的县域建设27个省级县域产业学院,探索政校行企研联合育人模式。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践行“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就建设什么专业”,在汽摩配之都创立瑞安汽车产业学院,对接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技术、装备、人才等资源共享,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育人体系;嵌入瓯海时尚智造小镇建立设计学院,打造“园区即课堂、学习即生产”的实践基地;扎根“中国泵阀之乡”建设永嘉智能泵阀产业学院,引入高端人才,撬动多方资金,推动政校行企深度融合。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通过直播助力农产品销售

淳安现代旅游产业学院、武义先进制造产业学院、岱山绿色石化产业学院……一批深耕县域的特色产业学院,正跨越浙江的山川湖海拔节生长。它们根植地方产业沃土,汇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之力,共同赋能人才培养,点燃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开放为翼:彰显职教担当

11月初,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迎来70周年校庆,远在新疆阿克苏的王玉洁为母校发来了生日祝福。作为“我爱浙疆·基层文化员”培养项目的首批学员,2024年9月,王玉洁与其他23名新疆学员一同来到浙江,开启了一段特殊的学习旅程。

这个浙江省文化润疆重点项目采用订单培养模式,学员从新疆理工学院大三学生中选拔,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完成群众文化策划、非遗传承等课程后,将回到阿克苏地区服务基层至少5年。

除了课堂学习,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学员们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嘉兴考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杭州之江文化中心学习现代管理,到温岭石塘镇感受渔村文化……这些实地见闻让学员们对基层文化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今年7月,完成学业的王玉洁成为阿克苏库木巴什乡的基层文化员。“在浙江学到的所有课程都非常有用。”如今,她正运用所学知识运营乡里的视频号,让基层文化生活焕发生机。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新疆学生在校园活动上展示风采

这个项目是浙江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一个缩影。在全省范围内,职业教育的东西部协作网络日益完善:8所职业学校结对帮扶青海职业院校;4所职业学校与四川合作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目前,西藏、新疆中职班在校生达1501人。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各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为共同富裕注入职教力量。

将视线转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浙江职业教育的开放步伐同样坚定有力。11月,以“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中非职教共同体”为主题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对话暨中非职业教育联合会年会在金华举行,来自中国与非洲国家政府部门、联合国机构、职业院校及行业企业的2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绘职教合作新蓝图。

在这场国际盛会上,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出海”答卷。该校国际教育处处长陈晨介绍了学校中南丝路学院这一年的成果:既为10余家中资企业搭建了对接中国与南非产业链的平台,也深度参与杭州市钱塘区“一带一路”中非合作产业园建设,成为南非林波波省万邦德伯格斯堡产业园的主要建设单位。目前,学校南非学历生招生已突破100人,常态化外派教师赴南非开展培训指导。

这样的国际化实践并非个例。浙江各职业院校结合专业特色,开辟出多元的出海航道: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借助东阳木雕这一非遗名片,实施“新丝路国际生招引计划”,近5年已吸引60余名非洲学子前来研学;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则携“越医学堂”扬帆,携手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高校与医疗机构成立校企共建联盟,推动中医药文化香飘海外……

这些扎实的探索与丰硕的成果标志着浙江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目前,浙江已举办8所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牵头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建立多个高能级国际合作平台。更引人注目的是,浙江推动33所高职院校在33个国家设立46所丝路学院,其中4所被认定为国家品牌“鲁班工坊”,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这些平台累计开展涉外培训超8万人,输出专业标准500余个、教学资源1600余个,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精彩跨越。

从天山脚下到非洲大陆,从文化润疆到丝路学院,浙江职业教育的服务半径不断延伸。这种延伸,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服务能级的提升——浙江职业教育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多元的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贡献着独特的力量。

终审:张燕霞

喜欢就奖励教育小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