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党建引领职普融通,启学生职业新篇
发布时间:2025-11-24 17:14 浏览量:3
如何让初中生触摸到产业的脉搏,感知劳动的价值?如何将初中课堂延伸到丰富多彩的职业世界?广州市南武实验学校与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以党建为引领,开展了一系列扎实而深入的共建活动,成功开辟了一条以职业启蒙为切入点、以劳动实践为载体、以德育创新为目标的育人新路径。
一、构建可复制的实施路径:“三级联动”确保合作行稳致远
两校的合作,建立了一套清晰可行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确保了合作的深度与可持续性。
组织层面高位推动:双方党组织通过共建授牌,为合作定调护航,明确方向。这一举措不仅明确了“党建引领、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总体方向,更为后续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顶层支撑。
科室层面高效协同: 教务、德育、总务等科室积极协调,在课程安排、师资对接与场地保障等关键环节提供有力支持,确保系列课程顺利落地实施。
教师层面落地生根:双方教师团队紧密配合。课前,纺校教师提出专业授课方案,南实教师结合学情反馈优化建议;课中,纺校教师作为主讲倾力传授,南实教师则深入课堂,不仅全程参与体验、维持秩序,更化身“助教”协助指导学生实践。双方在真实的课堂场景中实现了无缝协同与深度融合,将合作蓝图转化为一节节生动的课堂。
这条从“顶层设计”到“一线实践”的清晰路径,让职业启蒙不再是偶尔的“惊喜”,而是可以预期的“系列课程”,构成了合作能够持续深入的核心保障。
二、聚焦可感知的育人实效:“三维共育”让学生真实受益。
合作始终围绕“课程、师资、平台”三个维度展开,其成效直接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体验上。
课程融合,体系初现:将职业启蒙与劳动教育嵌入南实的课后服务体系,形成了从“手绘艺术” “服装设计” “非遗竹编”“非遗扎染”等系列化课程,内容兼具审美性、实践性与职业性。
师资共培,双向赋能:纺校的何宇、任璟、姚玉莉、钟晓旋、谭心湄、胡婷婷、吴雁等一批优秀专业教师被正式聘为“校外指导老师”。他们不仅是授课者,更与南实的科学课、劳动课教师密切互动,实现了普职教师的能力互补与共同成长。
平台共享,常态运作:广州市南武实验学校的“南实大讲坛”与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的“广东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 “广州市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成为固定化的实践平台,使职普融通从偶尔的“活动”转变为校园里的“常态”。
三、见证可触摸的成长蜕变:当课堂成为“创意孵化器”
扎实的合作路径,其成效最终体现在一个个生动的教学场景中,让成长清晰可见。
在“指尖上的艺术——立体梦境”课堂上,纺校姚玉莉、钟晓旋老师指导学生将柔软的蕾丝、轻盈的欧根纱,转化为一件件充满想象力的立体艺术作品。而在“蓝白染韵——扎染团扇创作”课上,胡婷婷、吴雁老师则带领学生沉浸于非遗技艺的世界,体验传统扎染的独特魅力。这些课堂中,南实学校的领导、劳动教育及科学等学科教师全程参与,他们不仅是课堂的观察者、秩序的维护者,更是教学的协作者。他们细致记录学生的创作过程与情感反应,并在课后与纺校教学团队共同复盘,优化教学设计——这已超越单一的教学活动,升华为两校教师共同开展的一场场生动的行动研究。
从手绘艺术的“创意变现”,到非遗竹编的“古法新承”,每一堂课都构成了一个微型的“项目式学习”闭环。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综合运用美学、历史等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亲历从构思、设计到制作成品的完整创造流程。这正是“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最为生动的实践写照。这种“做中学、学中悟”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劳动教育升华为蕴含专业技能的创造性劳动,也为正处于生涯探索关键期的初中生,推开了一扇窥见多元职业世界的窗口,在他们心中播下了面向未来的种子。
结语:一场双向奔赴的教育实践
广州市南武实验学校与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的合作,以党建链串起了育人链,找到了一条可复制、可深化的职普融通扎实路径。它或许不是一个颠覆性的“范式”,但确是一次成功的“实践”。这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向奔赴”,不仅为两校学子的成长开辟了新赛道,也为区域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