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大学和吉林大学出了两个职业球员!
发布时间:2025-11-24 09:39 浏览量:2
这两个球员——张瑷晖(清华附中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曲格平(吉林大学计算机系)——
他们曾经入选过U20国家青年队,是浙江队和大连英博职业球员。
确实代表了中国足球人才培养中一种值得关注的新模式:
在坚持专业足球训练的同时,不放弃高等教育的路径。
他们的经历不只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折射出中国足球青训体系与教育体系逐渐融合的可能性。
---
球员 足球成长路径 学业路径 关键政策/支持
张瑷晖 校园足球 → 浙江梯队 → 中超 清华附中 → 北航(保留学籍) 大学允许休学踢球,6年内完成学业
曲格平 俱乐部梯队 → 职业联赛 → 国青 正常升学 → 吉林大学计算机系 俱乐部与学校协调课程,允许兼顾训练与学习
虽然路径略有不同——
· 张瑷晖是先上大学再进职业队,
· 曲格平是一边梯队训练一边考上大学,
但核心都是没有在12岁左右被迫在“踢球”与“读书”之间做唯一选择。
---
长期以来,中国青训的痛点就是 “过早专业化、过早脱离教育” ,导致:
1. 淘汰球员出路困难;
2. 家长因顾虑未来而不敢让孩子走专业足球道路;
3. 球员综合素质(理解战术、心理素质、语言能力等)受限。
张瑷晖和曲格平的模式打破了这种困境:
· 降低职业选择的风险:即便未来不能成为职业球员,仍有大学学历作为保障;
· 拓宽选材基础:更多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愿意尝试足球,改变“踢球的孩子都是成绩差”的旧观念。
---
这种“体教融合”路径目前仍面临几个现实挑战:
1. 训练与学业时间冲突
职业足球需要大量训练与外出比赛,而大学课程有严格的出勤与考试要求,需要校方特别支持(如北航的保留学籍、吉大的调课补课)。
2. 大学足球水平与职业体系衔接不足
CUFA(大学生足球联赛)水平远低于中超、中甲,大学生球员要想进入职业队,仍需依靠职业俱乐部的训练与比赛机会。
3. 政策与配套制度不完善
目前是个别学校、俱乐部、球员之间“特事特办”,尚未形成全国性、系统性的“体育与教育双轨培养”机制。
---
1. 建立弹性学籍与学分制度
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合作,允许青少年球员在职业俱乐部训练期间,通过远程教育、弹性学制、假期补课等方式完成学业,就像美国的大学生,球队和职业球队之间的衔接模式。
2. 提升校园足球与职业青训的互通性
例如:设立大学与企业俱乐部合作培养计划,让大学生球员也能参加U系列联赛或职业梯队比赛。
3. 鼓励职业俱乐部设立文化教育保障
像浙江队支持张瑷晖、大连人(曲格平所在俱乐部)协调其学业一样,把球员的学历教育纳入青训管理范畴。
4. 改变社会观念
宣传这类“学霸球员”,让家长看到足球与学业可以兼顾,从而愿意让孩子更长久地坚持足球训练。
---
张瑷晖与曲格平的道路,并不是说所有球员都必须上大学,而是证明了中国足球青训可以有多元化选择。
关键在于:
不要让孩子在12岁就断掉一条路,而是尽可能延长“职业与学业并行”的时间窗口,让真正有天赋、有意愿的人最终走向职业,而其他人也有良好的教育托底。
这不仅能扩大足球人口,也能提高球员成材质量,更是对青少年个人发展负责的表现。
这条路虽然还在摸索,但无疑是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