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加班后偏头痛发作,每周吃3次止痛药都不管用!怎样正确应对?专家释疑
发布时间:2025-11-22 09:31 浏览量:3
近日,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南华大学附属职业病防治院)疼痛科诊室,32岁的张女士描述着自己的困扰:每次熬夜加班后,右侧太阳穴就像被电钻敲打,随着脉搏跳动“突突”地疼。更让她担忧的是,止痛药从每月1次吃到每周3次,效果却越来越差。
经过详细检查,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朱剑诊断她患有慢性偏头痛。这种疾病正困扰着全球超过10亿人,而多数人对其发生机制和正确应对方式仍存在误解。
偏头痛不只是“血管扩张”
传统观念认为偏头痛是“血管扩张”导致的跳痛,但最新研究指出,其核心问题在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朱剑介绍,偏头痛的发生主要涉及三个机制:三叉神经“误报警”,脑膜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异常激活,释放致痛物质;大脑皮层“异常放电”,部分患者在头痛前会出现视觉闪光、麻木等“先兆”;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约60%患者有家族史。
7大致病因素值得关注
偏头痛是“触发累积”的结果。常见诱因包括:
生理节律紊乱:睡眠不足或过多、饥饿、脱水;
环境刺激:强光闪烁(如屏幕)、噪音、浓烈气味(香水、甲醛);
饮食因素:酒精(尤其红酒)、咖啡因骤停、含酪胺食物(奶酪、腌肉)、味精;
激素波动:女性经期前2天至经期第3天(雌激素水平骤降);
压力与情绪:紧张期后放松时(周末头痛)、焦虑、抑郁;
天气变化:低气压、高温高湿;
感官过载:长时间看手机/电脑、拥挤嘈杂的环境。
发作时的阶梯式处理
1.非药物措施(轻中度疼痛首选)
物理缓解:太阳穴冷敷(收缩血管);颈部热敷(放松肌肉);
环境调整:立即进入黑暗安静房间,佩戴降噪耳塞+遮光眼罩;
神经调节:按压合谷穴、风池穴;缓慢深呼吸(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
饮食辅助:小口饮用含电解质饮料(如椰子水),避免空腹引发恶心。
2.药物选择(发作早期使用效果最佳)
5种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以下症状可能提示脑卒中、脑肿瘤等严重疾病,需急诊处理:
“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突然爆炸样剧痛,5分钟内达高峰(警惕脑动脉瘤破裂);
异常神经症状:首次出现视物重影、说话不清、肢体无力或麻木(类似中风);
头痛模式突变:50岁后新发头痛;疼痛部位、性质或频率显著改变;
伴随危险信号:发热+颈部僵硬(脑膜炎可能);外伤后头痛+呕吐(颅内出血);
妊娠期或癌症患者新发头痛:需排除子痫、转移瘤等。
朱剑提醒,止痛药每周使用≥3天可能加重头痛,慢性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更换预防性药物。
通讯员廖家鑫 龚楚乔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