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资讯丨60岁职业价值二次起跑,老年人事业延续带来多维红利
发布时间:2025-11-21 01:28 浏览量:3
川观智库研究员 罗韬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已从“社会问题”转向“发展机遇”,60岁不再是人生赛道的终点线,而是职业价值二次释放的起跑点。如何构建适配长寿时代的就业生态系统,已成为关乎经济活力与社会公平的核心命题。
日前,波士顿咨询就老年人事业延续的两份报告显示上述结论。波士顿咨询认为,老年事业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更关乎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从老年人延续事业的益处看,至少有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养老保障,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2023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已攀升至22.5%,而养老金替代率下滑至40%左右。因此,老年人就业所带来的补充性收入对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二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老年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可有效填补特定领域的人力资源缺口,从而缓解老龄化对劳动力数量减少的不良冲击,延长人口红利期。三是促进健康老龄化,中国学术研究发现,强制年龄退休制度对老年男性健康存在负面影响,同时,就业带来的社会互动有助于增强社会链接,并满足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前程无忧调研显示,68%的老龄群体在退休后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其中46.7%的人希望通过再就业寻求个人价值。
从老年人职业路径看,波士顿咨询将其分为六个类型。
专业延续型,若期望在传统职场延续职业生命,一方面,可依托长期积累的专业优势,在知识密集型领域实现经验复用与价值增值,尤其适配“越老越吃香”的岗位,如法律顾问、技术标准顾问、医生等,通过知识资本的二次转化继续释放职业效能;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向智能技术、数字经济等高速增长领域的适配岗位迁移,如工业互联网运维、生成式AI应用专员、用户增长运营专员等职能,在技术迭代中寻获新的能力锚点。
传承赋能型,聚焦隐性知识显性化,成为代际智慧传递的桥梁。适合不愿延续原职业但具备独特技能储备的群体,如非遗传承人、职业发展导师、艺术/历史/文化讲解员等。
社会链接型,对时间自主性要求比较高,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满足,侧重以低强度、灵活劳动维持社会连接,重塑晚年社会角色,如书店店员、共享住宿房东、老年人/小孩/宠物照料员等。
公益服务型,适合财务压力较小的群体,希望通过利他行为重构生命意义,形成社会情感支持网络,如公益志愿者、老年活动组织者、社区调解员等。
兴趣驱动型,追求“生活即工作”的融合状态,将生活美学转化为经济价值,如咖啡师、内容/文化创作、园艺设计、直播电商/老年网红等,既愉悦身心、又获得额外收入。
创业开拓型,依托积累的资源进行小微创新,渴望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如社区商业、农场经营等。
对于 55 岁以下的职场人群而言,需尽早启动技能重塑与技能提升进程,以延长职业生命周期,更好地应对未来职场变革。结合国际领先实践,波士顿咨询建议可从以下维度构建适应性策略。
首先,针对企业因投入产出考量对老年员工带薪培训投入不足的现状,可推行带薪教育培训休假制度,按培训时长、企业规模、培训课程适配性等要求对企业提供不同额度的补贴,或设立专门机构在职工希望行业转换时审批培训休假、提供资金并支持填补长期培训导致的岗位空缺。如在德国,雇主若为员工提供符合条件的职业培训,可按企业规模、培训类型及员工特征享受差异化资金补贴,其中,中小企业 45 岁以上老年劳动者的培训成本可获全额覆盖。
第二,针对培训灵活性不足与内容定制化缺失的问题,可借鉴芬兰职业教育模式,实现灵活入学、模块化学习及弹性授课,允许参与者全年自主选择学习起点,按自身需求选取模块化内容以聚焦缺失技能培训。同时还应加强数字化学习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全国性职业技能云平台,支持碎片化时间高效利用。
第三,增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中老年人职业培训供给,可借鉴英国Rest Less平台模式,针对 50 岁以上人群精准匹配岗位信息,提供全链条职业发展支持,涵盖求职技巧、简历优化、面试模拟、职业路径规划等核心环节,并延伸至财务管理、退休生活规划等多元场景。同时,通过整合外部优质资源,严选并推荐适配中老年群体需求的精品课程,构建“需求分析—课程匹配—实训提升—就业对接” 闭环,助力50+人群实现培训内容与求职市场的高效衔接,系统性提升中老年群体的就业匹配效率与职业转型质量。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