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四个体系” 赋能高素质数字化教师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25-11-20 18:53 浏览量:3
数智兴教,强师为基。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完善师德涵养、能力实践、协同育人、综合评价“四个体系”,全面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升级,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完善师德涵养体系,涵育教师修身弘道素养
学校坚持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强化教师师德全链条闭环管理。
以制立规,树正师风。修订教师行为准则,健全考核办法,深化部门协同,建设涵盖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的“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党总支—党支部—教师”五级联动机制。在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关键环节,实行师德“前置体检”,严格执行“一票否决”,以刚性约束严守教师师德底线。
以学筑基,淬炼师魂。制定“铸魂固本”等7项行动23项具体措施,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及师德师风培训学习,充分利用校内外红色资源,开展“弘扬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30余次,引导教师坚定教育报国信念,筑牢思想根基。以典为镜,弘扬师德。着力选树教学型、学生管理型、服务型等多类型最美典范,开展“榜样领航”系列表彰活动,持续优化教书育人全领域荣誉体系,涵养教师修身弘道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学校培育了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学创新团队、青创团队等14个省级优秀教师团队。
完善能力实践体系,提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
学校通过搭建智慧平台、汇聚数字资源、融合一体化培养机制,全面赋能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
以智促教,夯实基础。推进“智慧山信”数字校园建设,建成12.5P算力的华为、英伟达双栈AI算力平台,研发校本数据标准,自研“信达家族”AI智能体矩阵,“AI+”升级197门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配套800余门在线课程、73套虚拟仿真资源,形成“5+2+1”虚拟仿真教学格局,为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数字底座,靶向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以训促教,锤炼技能。制定年度教师专业发展方案,面向新教师、青年教师设计8类60余项培训项目,围绕AI、数字素养进阶开展专题讲座、教学研习坊50余期,为教师提供全周期的成长支持。
以赛促教,挖掘潜能。迭代省级、校级比赛平台形成教学比赛、教学培训于一体的竞赛机制,激励教师追求卓越教学。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在线精品课、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82门,主持及参与的9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凸显,牵头制定的《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成为国家职业标准。
完善协同育人体系,融汇教师多元发展动能
学校积极构建“校企协同、共建共享”的育人生态,为教师数字化能力发展搭建多元平台。
以产促教,强化实践。打造多维贯通的产教融合体系,建有国家级实践基地5个,建成人工智能等11个现代产业学院,开设13个校企合作专业,为教师提供产业一线实践空间。
以技促研,服务产业。依托共建的创新平台及团队,为中车集团等企业开发“工业互联网边缘可信防护”等系统96个,提供数字孪生等技术服务105项,通过真实项目磨砺教师技术研发能力。
以融促通,拓展视野。成立米什科尔茨学院、“巴基斯坦—班・墨学院”,引进20余名高水平外籍教师,搭建课程共建与技术培训的国际平台,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教师数字竞争力与跨文化教学能力。近年来,学校培育全国技术能手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名师、技术能手等41人。
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激活教师专业成长活力
学校利用数字化手段重构教师评价机制,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优。
以数助评,科学评聘。建立教师数字档案,绘制教师发展数字画像,推行业绩数据无感化采集。聚焦“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教科研、社会服务”四大业绩板块,建立分类分级评价标准,完善业绩赋分规则,全面提升评价精准度,细化破格申报条件,对教学科研业绩取得标志性成果的教师,允许破格申报,激励教师各展其能,构建人尽其才的发展生态。
以考促聘,优化配置。完善“赛马争先”聘期考核制度,设定四类任务组合,实施“必选项+任选项”动态管理模式,明确晋升与续聘两条资格底线,未达晋升线者不得晋级,未达续聘线者重新竞聘,推动实现岗位“能上能下”,切实增强教师履职尽责的主动性。
以评导教,提质升级。搭建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了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等15个维度评价指标,推动实现课堂教学精细化评价。组建校内外专家联合的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团队,定期开展线上巡课、线下听课,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现场点评、课后培训等方式及时纠正,形成数字助力的“评价、引导、反馈、提高”督导闭环,有效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