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飞与廖先冀双钢琴音乐会 | 双琴和鸣奏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与首师大的育人共鸣
发布时间:2025-11-19 23:53 浏览量:3
当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浪漫旋律与《黄河》钢琴协奏曲的磅礴气势在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报告厅交融碰撞,旅欧钢琴家宋飞与青年钢琴家廖先冀的指尖流淌出的不仅是双钢琴艺术的巅峰魅力,更是首都师范大学与山东外事职业大学跨校合作的文化交响。这场11月17日奏响的音乐盛会,既是两位艺术家艺术生涯的再度携手,更是两校在艺术教育领域深度联动的成果展示,为校际文化交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两校的合作并非偶然邂逅,而是基于艺术理念共鸣与资源互补的必然联结。这份合作根基早在两位艺术家的求学岁月便已埋下伏笔——宋飞与廖先冀早年同赴乌克兰求学,共同浸润于苏联钢琴学派的深厚艺术滋养中,相似的学术背景铸就了天然的艺术默契。如今,这份默契转化为两校合作的纽带:宋飞以乌克兰利沃夫国立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与室内乐双博士的功底,担任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国际钢琴艺术中心主任,深耕国际音乐教育与交流;廖先冀则作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以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名人堂中国入选者、十八项国际大奖得主的资历,成为西方古典音乐教学与演绎的标杆。两位艺术家的跨校联动,让两校在音乐教育领域的优势资源实现了精准对接。
经过长期酝酿与实践,两校已构建起“演出联动+学术共享+人才共育”的多维合作体系,此次双钢琴音乐会正是这一体系的集中呈现。在演出联动层面,两校打造了“跨城音乐对话”模式,10月26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的演出与11月17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专场形成遥相呼应的艺术矩阵,让双钢琴艺术在不同校园场景中落地生根。这种双向奔赴的演出机制,打破了地域限制,使高雅艺术资源得到更高效的流转与传播。
学术共享维度的成果同样亮眼。依托廖先冀在国际钢琴界的深厚积淀与宋飞的跨文化艺术视野,两校联合开设了“双钢琴艺术工作坊”,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讲座结合的方式,解析肖邦作品的浪漫主义表达与《黄河》协奏曲的民族精神诠释。宋飞在音乐会后举办的学术讲座中,将苏联钢琴学派精髓与室内乐协作技巧倾囊相授,这种“演出+讲座”的模式已成为两校学术交流的固定品牌。此外,两校还共建了“钢琴艺术数字资源库”,收录两位艺术家的演奏录音、教学视频及经典作品解析,为师生提供了常态化的学习平台。
在人才培养领域,合作已结出丰硕果实。两位钢琴家发起的“校园青年钢琴新秀交流计划”,让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学生有机会参与首都师范大学的大师班,而首都师范大学的学子也能走进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实践课堂,近距离感受双钢琴协作的魅力。此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在“奋斗美青春·王子音乐节”中斩获产教融合实践金奖与作品银奖的成绩,正是两校实践育人理念落地的生动佐证。这种校际联动的培养模式,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功底,更拓宽了其艺术视野。
这场双钢琴音乐会的曲目编排,堪称两校合作理念的艺术化表达,彰显了“中西融合、古今对话”的文化追求。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对演奏者的情感同步性要求极高,廖先冀凭借对浪漫主义作品的深刻理解与宋飞的室内乐协作功底,将为作品注入新的艺术张力。而《黄河》钢琴协奏曲则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宋飞经钢琴大师殷承宗亲授的演绎经验,与廖先冀的磅礴表现力相结合,通过双钢琴的音域互补,既保留原曲的雄浑气势,更凸显民族精神内核。新编钢琴曲《茉莉花》则以创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如同两校合作中对经典教育模式的传承与突破。
从更深层次看,两校合作的意义早已超越艺术交流本身,构建起高校协同发展的新范式。在教育理念层面,合作打破了“闭门造车”的壁垒,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与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实践特色形成互补,为音乐教育提供了“理论+实践”的全新路径。正如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长孙承武校长所言,这种联动让“高雅艺术的种子在校园沃土中生根发芽”,实现了1+1>2的育人效应。
在文化传承层面,合作搭建了东西方音乐对话的桥梁。廖先冀被意大利伊莫拉钢琴大师学院院长赞为“最优秀的亚洲钢琴家”,其对李斯特等西方作曲家作品的精湛诠释,与宋飞在《黄河》《茉莉花》中展现的民族情怀形成呼应,让学生在对比聆听中理解不同文化的艺术特质。这种跨文化交流,培育了师生的文化自信与包容心态,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校园样本。
对高校美育而言,合作更树立了“名家引领+校园浸润”的典范。两位艺术家的演出并非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通过“讲解+演奏”的隐性课堂,让师生在欣赏中提升审美素养。正如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此前“宋飞和他的朋友们”音乐会所实现的美育效果,专业演出带来的感染力远胜于常规课堂教学,真正践行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这种美育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音乐会落幕时的经久掌声,既是对艺术家的致敬,更是对两校合作的肯定。从乌克兰求学时的艺术结缘,到如今跨校携手的育人实践,宋飞与廖先冀的双钢琴共鸣,恰是首都师范大学与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合作历程的生动隐喻。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留在校园中的不仅是美妙的旋律,更是校际合作的种子、文化传承的基因与美育育人的力量。
这场音乐盛会或许会落幕,但两校合作的篇章才刚刚开启。在“高校联动+名家引领”模式的推动下,更多艺术交流、学术共享、人才共育的成果正蓄势待发。正如双钢琴演奏中两个声部的和谐共生,两校的携手必将在艺术教育的赛道上,奏响更动人的时代乐章。
(文/刘梓桐,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