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确认!12月1日开始,避开这些填报错点

发布时间:2025-11-28 12:28  浏览量:3

注意啦!12月1日起,2026年度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确认工作正式开始了!这可不是简单的一键确认,而是关系到你明年每月到手工资。

虽然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但每年仍有很多人因填报错误导致个税多缴或面临补税风险。

今天帮大家梳理一下,7项专项附加扣除中最容易出错的环节,后附全新的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及扣除条件。

01

子女教育

易错点1:教育阶段衔接期漏填

教育阶段衔接期包括子女从学前教育升入义务教育、初中升高中等阶段衔接,这时候很多人往往忘记更新信息。

比如,孩子2025年9月上小学,2026年度扣除中就需将学前教育阶段改为义务教育阶段。

易错点2:境外教育证明材料不全

在境外接受教育的子女,需要留存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签证等证明材料,以免税务核查时无法提供。

正确填报方式:

1、提前核对子女2026年将进入的教育阶段,存在教育阶段衔接的情况,及时更新。

2、每个子女每月2000元标准定额扣除,父母可选择一方全额扣除或双方平摊扣除。

3、境外就读的,准备好相关证明材料,留查备用。

02

继续教育

易错点1:学历继续教育超期扣除

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扣除期限最长不得超过48个月,很多人读硕博时间超过4年,误以为整个学习期间都能扣除。

易错点2:职业资格继续教育证书不符

若填报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时,选择的证书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内,会导致不能扣除。

正确填报方式:

1、计算好自己的继续教育时间,避免存在超期填报的情况。

2、取得职业资格相关证书后,确认其在最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内,再进行申报扣除。

3、同一学历继续教育期间不得重复扣除。

03

大病医疗

易错点1:医保目录外费用误计入

很多人将医保目录范围外的自费药品、进口材料等费用计入扣除额,实际上只能扣除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

易错点2:跨年度医疗费用归属错误

大病医疗扣除按医保结算时间确定归属年度,而非看病时间。

比如,2025年底住院,2026年初结算,则费用需计入2026年度,而不是2025年度。

正确填报方式:

1、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查询,看看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金额。

2、注意扣除限额:每年80000元以内据实扣除,超过不能扣除。

3、留存好医药服务收费票据等证明材料,留存被查。

04

住房贷款利息

易错点1:非首套住房误申报

银行认定的首套住房与税法上理解的不一致,部分改善型住房可能不被认定为首套住房。

易错点2:扣除期间超限

住房贷款利息扣除最长不超过240个月,2018年以前有贷款的部分人可能已接近或超过期限。

正确填报方式:

1、确认贷款合同为首套住房贷款利率。

2、首次享受,并计算自己的贷款开始时间,避免超期扣除。

3、与配偶协商确定扣除方,一经确定,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变更。

05

住房租金

易错点1:主要工作城市判断错误

若纳税人在不同城市都有工作,会存在误将非主要工作城市作为扣除标准依据。

易错点2:夫妻双方重复扣除

夫妻在同一城市工作,双方都填报了住房租金扣除。

正确填报方式:

1、按主要工作城市级别确定扣除标准:直辖市、省会城市等每月15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每月1100元;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每月800元。

2、夫妻在同一城市工作的,只能由一方扣除。

06

赡养老人

易错点1:非独生子女分摊超额

多位子女合计扣除额超过每月3000元的标准或每人每月超过1500元的扣除额度。

易错点2:被赡养人不符合条件

填报的赡养对象不是年满60岁的父母,或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正确填报方式:

1、独生子女,每月3000元扣除标准。

2、非独生子女的,每人最高不超过1500元,分摊总额不超过每月3000元。

3、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

07

婴幼儿照护

易错点1:年龄计算不准确

婴幼儿照护适用于3岁以下婴幼儿,计算年龄时以税款所属年度为准,而不是填报时点孩子的年龄。

易错点2:父母双方重复扣除

父母双方分别按照每月2000元标准扣除,而政策规定是父母双方选择一方扣除或双方各按50%扣除。

正确填报方式:

1、确认子女在2026年度,未满3周岁,若超过3周岁可选择子女教育项目填报。

2、父母协商确定一方扣除或各50%扣除,每孩每月有2000元标准定额扣除。

注意:

在12月31日前完成确认,确保2026年1月工资即可享受专项附加扣除。所有专项附加扣除相关资料需留存5年备查。

附最新的专项附加扣除标准:

分享结束。如果有用,建议收藏。#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