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的难,没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真正体会

发布时间:2025-11-28 10:00  浏览量:2

网上总有一些声音,不分缘由地给这个群体贴标签,以偏概全的指责和恶意抹黑屡见不鲜,忽视了村干部默默付出的真相。

他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官”,更多时候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群众诉求的传递者,日复一日在一线跑腿办事、协调沟通。

想要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下去,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根本不行,既要应对各类突发情况,还要理性面对网络上的无端指责。

基层工作首先面临的就是诉求协调的难题,群众需求多元且个性化,难免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

有人只站在自身角度考虑问题,不愿听从合理解释,一味坚持自己的诉求。

即便不符合政策要求或客观条件也不妥协,这类情况虽属少数,但每个基层单位几乎都能遇到,处理起来往往左右为难,容易吃力不讨好。

干事创业缺资金是基层的普遍困境,不少基层单位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支柱产业支撑,可调动的财力物力十分有限。

很多基层工作者看着群众期盼的眼神,真心想为当地发展多做实事,壮大集体实力,但单靠几个人的努力难成气候。

加上部分基层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条件薄弱,发展产业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仅靠有限的工作补贴根本难以支撑。

最终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人才短缺是制约基层发展的另一大瓶颈,不少基层地区年轻人外流严重,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回到基层长期发展。

每到夜晚,乡村或偏远乡镇便一片寂静,没有城市的灯火通明,道路空旷。

村干部开展夜间工作时,常常难觅他人身影,不仅工作推进不便,也少了很多干事的氛围和底气。 基层队伍流动性大、人员不稳定的问题也很突出,很少有人能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

基层工作补贴有限,难以支撑家庭日常开销和养老育儿等刚性支出,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

仅靠省吃俭用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最终只能选择辞职另寻出路,导致基层工作频繁面临人员交接的困扰。

晋升通道狭窄让不少基层年轻工作者感到迷茫,虽然有面向基层人员的考编政策,但往往设置了五年以上工作年限等诸多门槛。

即便满足了所有条件,也未必能成功上岸,机会的不确定性让年轻人的职业规划充满变数,宝贵的时间投入后若未能达成目标,后续的就业压力会更大。

不被理解是基层工作者最常遭遇的委屈,他们往往承担着“小马拉大车”的压力。

要应对上级层层下达的任务,还要处理群众各类诉求。

有时候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做了很多事,却可能因为某一件事没达到预期,就被群众抱怨。

有时候拼尽全力落实工作,却依然难以满足上级的高标准要求,还要承受不必要的指责。

若遇到分工不合理、班子凝聚力不足的情况,工作推进更是难上加难,发展也会陷入停滞。

这些无奈与心酸,只有村干部心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