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栋良:发挥职教优势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发布时间:2025-11-27 17:31  浏览量:1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必须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优化调整涉农学科专业,提升涉农职业教育水平,鼓励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等组建产教联合体。我国现有职业学校1.1万多所,中职学校9786所,高职学校1518所,在校生近3500万人,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中高职在校生人数已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以及生源地和就业地的分布等因素决定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湖南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与成绩

乡村人才培养规模与成效显著。据《湖南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4)》,湖南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27所,其中127所开设了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等涉农专业,涉农中职占比29.7%;全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76所,其中23所设有涉农二级学院或专业群,涉农高职占比30.3%。根据湖南省教育厅2024年报告,全省涉农中高职每年定向培养乡村技术技能人才超5万人。以2024年为例,全省中高职共培养种植养殖、农机应用等农业技术类人才1.8万人,电商运营、冷链管理等农村电商与物流人才1.2万人,民宿管理、手工艺等乡村旅游与非遗传承人才0.8万人,乡村护理、幼师等基层医疗与教育人才1.4万人。2024年全省涉农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就业率达41%,较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成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专业设置与乡村需求对接。湖南职业院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支持湖南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并通过优化专业布局,开设了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特色专业。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接湘绣产业、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湘茶产业、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湘菜产业、醴陵陶瓷学院对接湘瓷产业。又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近三年累计培养超2000名农业技术人才,覆盖全省14个地州市的乡村地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农村电子商务”专业,联合地方政府开展“一村一品”电商孵化计划,2024年帮助63个乡村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2亿元,带动就业1.2万人。

技术培训与科技服务下沉基层。湖南职业院校通过“职教集团+科技特派员”模式,着力为乡村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以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为例,2024年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武陵山片区等欠发达地区,开展茶叶种植、畜牧养殖等技术培训137场,惠及农户1.8万人次,推动当地茶园亩产增收15%以上。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湘西州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广中药材种植技术,带动7个乡镇增收超5000万元。

产教融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江永县合作建立“香柚产业学院”,研发香柚深加工技术,开发果酒、精油等产品,2024年带动当地香柚产业产值增长23%。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湘西凤凰县打造“非遗文旅产教融合示范区”,培训非遗传承人300余名,推动苗绣、银饰等手工艺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创新创业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职业院校通过创业孵化平台,鼓励毕业生返乡创业。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乡村振兴创客中心”,2024年支持学生团队在安化县落地黑茶文创项目,带动200余户茶农年均增收2万元。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开发的“智慧农机共享平台”项目,获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项目已在常德市试点推广,降低农户农机使用成本30%以上。

政策保障与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近年来,湖南省政府先后出台《湖南省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法》《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林农)人才评价管理办法》等文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林农)职称评定试点,有效推动了乡村人才建设。2024年,省级财政投入3.2亿元支持涉农职业院校建设,建成15个省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省农业农村厅和人社厅联合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累计认证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其中85%接受过职业院校系统培训。

二、湖南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吸引力不强:生源困境与职业认同不足。湖南职业教育对农村青年吸引力不强主要体现在生源流失和职业认同缺失两个方面。据湖南省教育厅2024年数据显示,全省涉农职业院校平均报到率仅为68%,远低于普通高校的92%,其中农村户籍学生选择跨省就读非农专业的比例高达45%。这一现象源于多重因素。第一,政策激励不足,《湖南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针对农村学生的专项奖学金覆盖率不足5%,与江浙地区20%的补贴标准差距明显。第二,社会认知偏差,大部分农村家庭仍将“升学跳农门”作为接受教育的首要目标。第三,职业发展通道受阻,2023年数据显示,湖南涉农专业毕业生3年内转行比例达41%,远高于全国涉农专业平均转行率28%。

数量不足:供给体系与需求规模失衡。湖南职业教育的供给规模难以匹配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呈现“双缺口”特征。从院校布局看,全省76所高职院校中仅有14所设有独立涉农院系,且82%集中在长株潭城市群。武陵山片区平均每3.7万平方公里仅有1所涉农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方面,湖南省重点发展的十大农业产业链中,预制菜加工、智慧农机等领域尚无对应专业,现有涉农专业中传统种植养殖类占比仍高达63%。

质量不优: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湖南涉农高职院校2024届毕业生中,取得“农业经理人”等新型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不足8%,导致县域电商产业园等新业态面临“有岗无人”的困境。某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跟踪数据显示,从事设施农业的学生中,仅29%能独立操作智能温控系统,反映出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严重脱节。

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错配与层次断档并存。湖南中高职涉农人才培养存在“三重结构失衡”现象。专业结构方面,传统农学类专业占比达58%,而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三产融合领域专业不足12%,导致2025年预估的4.2万农村电商人才缺口难以填补。这种结构性矛盾在产业链延伸中尤为突出。以安化黑茶产业为例,初加工环节技术员过剩率达40%,而茶旅融合策划、跨境电商运营等岗位空缺率达65%。人才层次结构方面,中职毕业生占比67%,高职仅28%,本科及以上不足5%,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人才层次断档导致全省278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总监占比不足42%,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步伐。人才分布区域结构方面,失衡现象更为显著,湘西州每万农业人口中技术员数量仅为长沙的1/5,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均值11个百分点。

三、湖南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政策与建议

提高乡村人才社会地位。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给予乡村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多保障和支持,包括制定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的政策、落实“新八级工”(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实施技能等级补贴,在乡村人才购房、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更多便利。

调整优化涉农专业结构。涉农中高职聚焦粮食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智能农机应用,设置一批对应湖南粮棉果蔬茶毛竹生猪等农林产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清洗、分级、包装、保鲜、检测、销售、运输和溯源等专业。增开食品生物技术、农业物联网等课程。

实施“逆向订单培养”计划。地方政府适时发布《乡村振兴技术人才需求白皮书》,涉农职业院校据此动态调整招生规模。如2025年数据预测显示,湖南预制菜加工、智慧农机使用与维护等新兴岗位人才缺口达4.2万。通过“逆向订单培养”计划倒逼全省涉农职业院校新增相关专业,加强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培养“新农人”、乡村产业带头人,开展种养能手、农机操作能手培训。

探索专业联办制度。政府牵头,涉农行业和企业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践指导,职业院校实施,探索职业教育专业联办制度。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合建立农业产业学院,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施定向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