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合理和解:当一位外国职业女性,闯入日本传统企业职场的空气
发布时间:2025-11-25 14:09 浏览量:1
下班前的垃圾袋争夺战、与必须“懂事”的女职员... ...一些不被看见的“玻璃”
在全球各地的职场中,我们多少都听过一些让人头皮发麻的传闻——有毒的团队氛围、难以伺候的奇葩老板,或是令人窒息的办公室政治。这些“职场鬼故事”的背后,往往藏着深层的文化碰撞与价值观冲突。
△来源 / pakutaso
作为一个曾在日本传统大手企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国女性,我对此深有体会。那些带有明显不平等意味的细节,起初让我震惊不已,但可怕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它们逐渐“日常化”,甚至连我自己都差点麻木,不再觉得反常。
离开那家公司后,我常常反思: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职场基因,究竟是如何在这个发达国家顽强存活的?今天,我想剥开“鬼故事”的表皮,和大家看看日本传统职场深处的真实纹理。
天塌下来也不会裁员
首先,得承认我的前东家并非一无是处。这是一家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牌传统企业,历经战后重生、泡沫经济破裂、金融海啸乃至疫情,依然屹立不倒。
它能活下来的核心,在于那种极具昭和色彩的“家族式经营”。会长信奉“先育人,再造物”的哲学,这与松下幸之助的理念一脉相承:ものを作る前にまず人を作る。
这里有着日剧中典型的“终身雇用制”,只要成为了正社员,除非你主动辞职或公司倒闭,否则几乎拥有“免死金牌”。即便面临危机,公司也会死守底线,极少裁员。
福利方面也相当体面,奖金写进合同里,婚丧嫁娶都有津贴。最让打工人羡慕的是它的“退职金制度”:当你离职时,公司为了感谢你多年的付出,会一次性给你的“分手费”。
△来源 / Mercari
但这种温情脉脉的背后,是极为严格的“仪式感”。每天早上,经理级主管轮流主持晨会,除了汇报业绩,所有人还要朗读稻盛和夫的《心を高める、経営を伸ばす》,以此“修炼心性”。
这种极度强调集体主义的氛围,在凝聚人心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封闭王国。而在这个王国里,男性和女性的疆域,被划分得泾渭分明... ...
玻璃天花板
很多人问:在日本企业,女性真的很难升迁吗?
答案虽不绝对,但现实很骨感。
在我的前东家,虽然男女员工都有,但分工却有着微妙的默契:女性多集中在内勤、辅助性岗位;而那些需要抛头露面、开拓市场的核心业务,几乎清一色是男人的天下。管理层男女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1。
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传统产业的通病。当整个行业的潜规则都不把“性别平等”当回事时,旧有的文化就会像病毒一样不断复制。
△来源 / pakutaso
更无奈的是,这种结构也反向塑造了部分日本女性的价值观。许多日本女同事从小被教育“女性最终要回归家庭”,她们进入大企业,有时并非为了搞事业,而是为了找个长期饭票,结婚后便辞职(即寿退社)。
这种个人与企业的双重交织,让“男主外女主内”的墙壁越筑越高。
必须“读空气”的时刻
接下来的内容,可能让习惯了国内职场环境的朋友感到不可思议,但在日本传统企业,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修罗场”:
比如下班时,部门里资历最浅的女性,往往要像保洁阿姨一样,默默提起垃圾袋,去收男同事桌边的垃圾;如果部门里有两个资历相当的女生,还会上演一场“宫心计”,谁先起身收垃圾,谁就被认为更懂事、更会“读空气”。
饮酒会更是重灾区。最年轻的女性必须时刻盯着领导的酒杯,空了要马上倒满;菜上来了,要第一时间为大家分餐。
这些并没有写在员工手册里,但每个人都心照不宣——这是作为女性晚辈必须具备的“修养”。
△来源 / pakutaso
对我冲击最大的一次,是在KTV的二次会。主管当众点名,要求我唱一首邓丽君的歌来助兴,理由是“为了让上面的大领导开心”。当我表现出困惑时,主管只淡淡回了一句“很正常,这就是日本文化。”
那一刻我意识到,在这里,女性的角色往往被绑定了“顺从”与“服务”。这不仅仅是职场礼仪,更是一种权力的展示。
政策有效吗?
当然,日本政府也不是在装睡。过去十年,为了缓解劳动力短缺,政府出台了一大堆政策,试图把女性留在职场。
△来源 / 朝日新闻
例如,2015年施行的《促进女性参与与活跃法》,要求大企业揭露女性雇用、管理层比例与薪资差距,并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随后更设立“えるぼし”认证,依照符合的项目数量,分为3个等级来认证女性职场友善企业,鼓励企业打造对女性更友善的职场环境。
2022年7月8日起,厚生劳动省依据《女性活跃推进法》的修正,强制员工301人以上的大企业公开男女薪资差距,设立各种“女性活跃企业”的认证勋章,甚至在2025年把性骚扰防治写入更严格的法规。
除了国内政策,在国际舞台上日本也拼命想甩掉“性别歧视大国”的帽子。日本也积极通过“国际女性会议”(WAW!)及 G7 等场合倡议性别平权,并支援海外女性的教育与创业,展现国际责任。
这些努力有用吗?在航空、医疗等特定领域确实有起色。但放眼全日本,女性CEO的比例依然惨不忍睹,仅占1%左右。
△厚生劳动省官方促进职场透明化的网站しょくばらぼ
法律可以规定薪水怎么发,但很难规定人心里怎么想。在制度的缝隙里,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依然在顽强地抵抗着改变... ...
... ...
回顾我在日本传统企业的这段经历,心情是复杂的。既感佩于他们对雇用承诺的坚守、对员工生活兜底的温情,又不得批判将女性视为“辅助者”与“气氛组”的价值观。
这种矛盾感,其实正是当下日本社会的缩影。想要在一朝一夕间扭转这种惯性,无异于让一艘巨轮在狭窄的河道里掉头。
值得庆幸的是,改变正在发生。随着日本年轻一代进入职场,他们开始拒绝无意义的加班,拒绝毫无边界感的酒局文化。
那些“昭和平成遗风”,终将会被时代的浪潮冲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