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丨普高和中职互相转学,有何深意

发布时间:2025-11-24 15:24  浏览量:1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山东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互转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了一定数量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和全日制中职学校作为互转学校,学生可在普高与中职之间相互转学,转学后不适应的学生可申请转回原学校。

这项政策的出台,背后有着深层考量。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往往面临一道“单选题”:要么达到相应分数线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参加普通高考;要么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参加春季高考或直接就业。

《办法》的出台,打破了普高和中职“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有效促进两类教育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破解高中阶段教育“路径固化”。《办法》不仅明确了学生在中职和普通高中之间多次选择、跨时段调整的操作依据,更从制度层面为学子拓宽学习渠道、适配成长方向提供了清晰指引。从省级层面打破了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间的制度壁垒,为普高与中职学生的学籍“双向流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虽然同属高中阶段教育,但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缺乏有效衔接的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成长路径的多样化选择。《办法》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的机会,搭建了职普融通的“立交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禀赋,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缓解“普职分流”的焦虑。按照《办法》,假如学生中考发挥不理想,进入中职后仍有机会通过考试回到普高;反之,假如有学生在普高学习找不到方向,想转去中职接受职业教育,也有了可以实现的路径。如果适应不了,还可以转回原学校。这种制度弹性具备一定的试错空间,给了学生和家长更多尝试机会。

山东选择在普职互转上“破题”,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

寻求“一技之长”的就业优势。学历固然是学子们踏入社会的敲门砖,但不可否认,随着用人单位在人才使用上日趋理性化,不少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不逊色。因此,越来越多学生 选择在高中阶段“主动突围”,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市场需求,进入中职学校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断提升。过去,社会普遍认为学历是衡量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读高中、上大学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如今,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联结生产生活,市场急需的“高技能缺口”越来越大,人们普遍认识到,职业教育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超2.2亿人,高技能人才突破7200万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新增一线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70%,已成为产业一线人才供给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也已经从中职、高职贯通到本科、专业硕士,乃至博士,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可持续的成长路径。

《办法》的出台,为山东学子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为山东职普融通工作按下“加速键”。互转制度要真正落地,还需要进一步把“普职互转”这件好事办好。

根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近年来,一些考出高分的学生放弃普高而选择中职,刺破了“学历焦虑”的泡沫,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现实:能捧稳饭碗的真才实学,才是职场的“硬核通行证”。积极转变观念,大胆拥抱职业技能,这是应当值得鼓励的。但是,从人才成长角度来看,人的个性、禀赋、特长均有不同,成长成才的路径也应不尽相同,对学生而言,认清自身定位、平衡学历与技能的关系,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做出的理性选择,或许比盲目跟风更为重要。

中职学校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有人担心,中职生转入普高会“跟不上”,也有人忧虑,普高生参加春季高考会造成新的“内卷”。这些焦虑背后,其实是对职业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学生技能优势不够扎实的不自信。中职学校不仅要提升基础课程、通识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的质量,更要发挥技能课程与实践教学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技能成才的路径与价值,才能避免将“互转”扭曲成另一种升学竞争策略。

促进普高与中职间的教育公平。职业教育本来就不是“备胎”,而是在国家法律层面被确立为“与普通高中并列的类型教育”。落实“职普融通”,还需建立市级统筹考核命题机制,制定科学的课程衔接方案,推出公平的学分互认机制。通过师资交流、经验共享,既盘活整个区域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也倒逼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最终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共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事业的根本追求,在于“成就每一个人”。我们乐见,在尽可能宽的道路上,不同节奏、不同天赋的学生,都将更有信心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文/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