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思考】系统培育数字工匠 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2025-11-24 03:39 浏览量:3
●观点
系统培育数字工匠,要树立新时代工匠观,强化制度供给,打造平台载体,建设开放共享的赋能体系,创新培育体系,构建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培育数字工匠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亟需通过制度创新、产教融合等系统性路径破解人才短缺难题,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数字工匠是既精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能,又在特定领域具备精湛技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职业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数字工匠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将海量的工业数据转化为优化流程、精准决策、预测风险的优质信息。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数字工匠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复杂生产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他们的技能水平直接关系我国在关键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
尽管我国数字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但高技能数字工匠在总量和结构上仍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全适应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人才培养与实践需求脱节,数字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滞后于新兴职业的涌现速度,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和社会认同感不高,缺乏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相应的薪酬激励体系,降低了数字工匠的职业吸引力;三是协同培养机制不健全,数字工匠培养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多要素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协同努力。
未来,系统培育数字工匠可采取以下路径与策略。
第一,推动观念革新,树立新时代工匠观。打破“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确立数字工匠作为国家发展重要资源的定位,将其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和党管人才工作范畴。通过舆论引导和政策激励,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加大对优秀数字工匠事迹的宣传力度,弘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卓越贡献。广泛开展数字技能竞赛,将其打造为发现、选拔和激励人才的重要平台,让技能人才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第二,强化制度供给,构建数字工匠成长生态系统。要充分释放数字工匠的价值,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构建良好的培育生态。推动构建“政—企—校—研”协同育人机制。鼓励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建设高水平数字工匠培训基地,参与研究和完善数字工匠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打破年龄、学历、资历、身份等限制,建立以创新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技能等级认定通道。推动建立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探索“技薪挂钩”“项目分红”“技能入股”等多元化分配方式,让数字工匠的创新成果在市场上得到充分的价值体现,从根本上激发其内生动力。
第三,打造平台载体,建设开放共享的赋能体系。建设行业级“工业知识库与算法平台”,由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汇聚各行业的工艺参数、解决方案和优化算法等,打造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和工匠的开放赋能平台。发展“工匠开源社区”,借鉴软件领域的开源模式,建立面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数字工匠开源社区”,鼓励工匠分享代码、模型、实践,通过集体智慧协同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企业内部搭建“数字化创新工作室”,鼓励企业为数字工匠设立跨部门的创新工作室,赋予其数据调用权限、技术决策参与权和一定的资源调配权,使其从执行者转变为小微创新项目的发起者和主导者。
第四,创新培育体系,构建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深化“数字孪生”式产教融合,推动企业与院校共建“数字孪生工厂”“产业元宇宙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即可完成对复杂真实产线的操作、调试与故障排查训练。推广“微认证”与“学分银行”,针对特定的数字技能,建立模块化、标准化的“微认证”体系,并纳入国家学分银行,支持工匠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终身学习与能力积累。实施“双师双向流动”计划,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同时设立“产业教授”岗位,吸引企业优秀数字工匠到院校授课,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促进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