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方法,应对额外的、不属于你的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5-11-23 16:31  浏览量:1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如何应对额外的、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是很多职场人最头疼的问题。

我看了一下网上的观点,觉得建设性太差:80%的观点,认为这种是压迫剥削,而且一旦开始就会和家暴一样对打工人有致死级别的伤害,所以必须严防死守,哪怕失业宅在家里不工作,也决不允许额外的工作加在自己身上。这个观点,明显的没有任何可操作和建设性。

偶尔有些观点,是觉得,接受额外工作,可能也是个机会。

那么我今天,从职业底层逻辑入手,分析并解答一下这件事。

先说观点: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固守一个僵硬的边界,而在于拥有根据情境灵活收放边界的能力

你是边界的主人,而非边界的奴隶,你手里握着钥匙,自己决定是否开门还是关门。

我承认,我们在任何时段内,在任何平台上,都有“不属于你的”“额外的”工作。但是请你对这个“不属于我、额外”的工作定义,保持弹性。

面对一份你觉得可能是额外的工作,我建议你启动一个自主的、快速的内部决策流程。

常见的价值如下。
1、关系价值:比如我通常会拒绝同学们以婚恋家庭为主题来找我沟通,因为我是做职业辅导的。但是也有之前辅导的同学,我非常喜欢认可,他再次来找我,说遇到家庭婚恋问题,那么我也会愿意讨论一下。另外有些额外的工作,做完后你真的能在领导面前卖个好,这个价值在职场也值得付出。比如公司大项目中正好缺人,你要是能顶上,正常领导会记住你此刻的付出。

2、成长价值。这件事能让我接触到新领域、新技能或重要人物吗?比如有同学原本在公司负责传统媒体对接,但是公司决定开辟小红书板块。我会推荐这位同学,从职业多样性和紧跟前沿角度,主动的参与公司小红书账号工作。

3、生存价值。这关乎我当下的工作稳定或收入吗?比如一位同学以技术测试岗位入职,但是几个月后老板说测试都外包出去,而售前技术支持部门还缺人,希望他转部门过去。那么他就要考虑,辞职带来的职业履历波动。

4、情绪价值:就是你其实发现,做这件事会让自己感到愉悦、有成就感。比如我是做职业辅导,但是因为我自己是妈妈又是女儿,所以有同学在个案中聊到父母关系,我也会顺手反馈自己的体会建议,这个过程我其实是愿意的。

如果做这件事有明显价值,那么你就用钥匙打开自己的门,接受它。

时间成本:接受这个任务,会严重挤压你的核心工作、学习或休息的时间吗?
精力成本:这件事会让你精疲力尽、情绪耗竭吗?比如有些同学,明显情绪处在崩溃的边缘,而且要和我探讨的课题一听就很大“原生家庭”、“过去多年遭受职场PUA问题”,这种任务一旦接了,哪怕就一小时,但是我会持续3小时疲倦。

人际关系成本:你拒绝会带来绝交、降薪、被边缘化这类后果吗?比如有的企业的领导,就是特别在乎形势,大家一起吃饭、一起跑步健身、一起阅读他就开心,不参与的员工他就不喜欢,那么你自己评估,要不要配合一点。

如果做这件事成本太大,那么你就关闭门,拒绝它。

当你关于“额外和不属于我”这个概念,有弹性的边界,就不会立刻陷入“我被欺负了、被侮辱了”这种念头,因为这种念头容易唤起应激反应。你真正变成自己空间的主人。

以上就是我关于弹性边界的推荐,而弹性的操作技巧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每个具体场景下,按照上述标准,完成内在决策。

而网络导向给年轻人,带来一个误区,很多人试图用个说明书清晰的划定出来,哪些是我分内的,哪些是分外的,然后我就能按照说明书执行,不出意外,没有不确定了。

这其实就是社会经验不足的表现。

因为工作的本质就是分工协作,这一直是个动态的过程,变化时刻都在发生。提前用一个说明指南给自己划定边界希望永远尊重,只会让你这个说明书无限的冗长,不停的添加条款。

此刻,估计会有同学害怕的提问:可是对于额外的工作,我担心一次接受,次次都要接受,日后就没有生活没有未来,而且领导还不会认可我?(类似于斗米恩的典故)

这个担心也没必要。

一是、你可以答应也就可以拒绝。你是财务,答应了一次和其他部门出差提供支持。那么后面其他部门又叫你出差,你具体看那几天行不行。不行就摆出理由拒绝,对方反复要求,那你就认真反复拒绝。

二是,压榨和欺负是邪恶的事情。认为自己只要严防死守就不会遭遇邪恶,是幼稚了。邪恶的事情是别人发起的,这种将严防死守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看似强大,其实还是“责备受害者”的思路产物。

总之,要拒绝还是要答应,关键是你当下的感受与理由到位就行了。你是独立的,你的每一次决策都是独立的。

最后,基于上述标准与方法,你决定拒绝了,那么怎么拒绝呢?

注意,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术推荐。你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是要看你领导脾气,你掌握好拒绝的节点和语调,二是你每次都要有自己坚定的理由。

而糟糕的职场应对是:觉得要守住自己心理有个静止的边界说明书,其实就是害怕和没有社会经验;然后在具体问题面前,即受不住自己的个人利益,又不会拒绝,这样的同学,在一两次摩擦后,委屈+崩溃,离职后更加不相信社会,更加不敢沟通,更加害怕被欺负。

那么我的建议,反倒会让你更加有掌控感。推荐我的《职场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课程》,其中第三课就是详细的讲述,边界感。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u5Bhct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