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成都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正式启幕,新增无人机操控、直播销售等比赛项目
发布时间:2025-11-23 15:34 浏览量:1
初冬的成都,寒意微露,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高新校区)内却热潮涌动。11月23日,第八届成都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正式启幕。来自全市200余名残疾技能精英齐聚一堂,他们将在数据分析、无人机操控、竹编、刺绣等5大类别,12个赛项中展开激烈角逐。
本次竞赛以“蓉光闪耀·技能圆梦”为主题,无人机操控、美甲、直播销售都是本届职业技能大赛新增的比赛项目。
今天的比赛,不仅是一场技艺的比拼,更是一扇窗口,向外界生动展示了在数字经济与传统技艺交融的今天,残疾人群体如何以坚韧与智慧,冲破身体的局限,在广阔的职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据悉,本届竞赛闭幕式将于明日(11月24日)举行,届时将揭晓各赛项获奖名单。
无人机赛场,开辟就业新蓝海
在众多竞赛项目中,无人机操控赛场无疑是最具科技感与视觉冲击力的区域。红星新闻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伴随着低沉的嗡鸣,一架架无人机在选手们的精准操控下,时而凌空悬停,时而灵巧穿行,划出优美的弧线。
在这里,语言或许不是主要的交流工具,腿部也无需频繁移动,真正的主角是那一双双稳定而灵活的手。记者观察到,一位选手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双手拇指在遥控器的摇杆上进行着微米级的精细操作。他叫李建,长期的训练让他培养出了超越常人的专注力,并通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深刻的肌肉记忆。
裁判员告诉记者,无人机遥控操作需要双手完美配合,对操作者的手指灵活性、力量及协调性要求极高。但只要手指触觉反馈正常,经过系统训练,残疾选手同样能完成甚至超越常人的精细微调动作。
无人机操控项目,是成都顺应低空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开辟的创新赛道。它正为残障群体打开一扇通往高价值就业的大门。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及中国低空经济联盟的最新报告预测,到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的人才缺口将扩大至200万。这片巨大的就业蓝海,为“残疾人飞手”创造了三大机遇:智能化的操控技术(如手势控制、语音指令)正不断降低操作门槛;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等应用场景催生了稳定的岗位需求;而无人机编队表演、三维建模等新业态,更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赛场上的每一次平稳起降、精准转向,不仅是技能的展示,更是他们对接未来、锚定职业新起点的宣言。
科技与匠心共舞,梦想同技艺齐飞
竞赛的魅力,不仅在于探索前沿科技,也在于传承千年匠心。当无人机在天空翱翔时,地面的赛场上,同样有无数梦想在指尖静静绽放。
在数据处理赛项的机房内,只听得到键盘敲击与鼠标点击的密集声响,选手们目光如炬,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快速地进行筛选与分析,展现着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移步至传统工艺赛区,则是另一番静谧而动人的景象。竹编工位前,薄如蝉翼的竹篾在选手指间翻飞,逐渐缠绕、紧扣,与瓷胎严丝合缝,一件精美的竹丝扣瓷花器初具雏形,古老的技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一旁的刺绣赛场,选手们凝神静气,运针走线,丝线流光,一幅幅花卉图案逐渐在绢帛上“活”了过来,栩栩如生。美发选手们手持剪刀梳子,在模型头上精修细剪,挥洒着专业与创意;网络直播赛台上,选手们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流畅地介绍产品,展现出新媒体营销的无限活力;盲人按摩区域,选手们手法娴熟,力道精准,每一个动作都是日积月累的千锤百炼。
赛场外的展示也同样精彩。同步举办的成都市残疾人就业创业成果展与展能活动,吸引了大量师生驻足。展台上,由残疾人亲手制作的竹编、刺绣、文创等产品琳琅满目,令人赞叹。
据悉,“十四五”期间,成都市在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上持续发力,已实现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超过3.7万人,扶持创业3.26万人。通过“美丽工坊”等项目,累计带动1200余名残疾人稳定就业。同时,构建了完善的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体系,累计培训2.3万余人次,持续赋能残疾人职业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摄影报道
编辑 成序